[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22)04-0078-14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2.04.009 修回日期:2022-03-21 引用格式:田浩然,杨潇.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影响青年“去留”的实证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2,10(4):78-91. Citation format:TIAN Haoran,YANG Xiao.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 on the "retention" of young people[J].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22,10(4):78-91.
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逐渐成为焦点。由于人口流动具有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规律,加之短期内难以扭转的发展劣势,我国西部地区对于外部人才的吸引力长期欠缺,“尽力留人”成为西部人才战略的重要选项。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迎来人口流动潮,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部及沿海地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的人户分离人口比10年前增长了88.52%,达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人口流动持续活跃,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其中,流动人口比2010年增长69.73%,达3.76亿人。东部吸收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占比73.54%,西部吸收流动人口1880万,仅占比15.06%,流动人口分布的区域失衡特征明显,西部仍是主要的流动人口输出地。2020年西部人口占全国的27.12%,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0.22个百分点,西部多省份还出现一定的人口回流,但幅度较小[1]。西部青年的“去留”受地区特征影响,与西部发展状况休戚相关。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至2020年,既是西部人口规模的波动缓升期,也是西部高等教育的逐步振兴期。从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涉及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政策,助力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开始走向全面振兴。面向人口流迁及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格局,通过振兴高等教育增强西部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向心力,满足西部发展的人才需求,应是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重要体现[2]。 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有助于留住青年?对个体“去留”决策有何影响?迈入新发展阶段之后,人口流动更加活跃,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区域发展均衡化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等宏观形势的交叠,为讨论西部高等教育影响青年“去留”的问题提供了时代契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青年“去留”实际上是一个迁出地视角下的人口流动行为,本文基于经典的人口流动理论展开研究。“七普”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流向的基本趋势、引导机制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关系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因此传统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依然较强。 推拉理论是解释地区如何影响个体迁移的主流学说。最早由Bogue系统阐述,拉力是指迁入地有利于个体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推力是迁出地的相关不利因素,人口流动行为受这两股力量决定[4]。Lee进一步扩展了推拉理论,引入中间因素和个人因素,并认为迁入地和迁出地都各自存在推力和拉力[5]。姚先国等将迁出地的影响总结为“推挤”和“留恋”,“推挤”是迁出地对迁移者的负激励,“留恋”是个体对迁出地正激励因素的反应[6],这两类迁出地影响也属于推力与拉力。从人口分布格局来看,Roback的城市空间均衡理论认为,城市之间人口集聚的分布源于区域之间收入、生活成本和宜居性的差异[7],在自由流动的开放体系中,个体会根据收入、生活成本以及宜居性来选择效用最大的地区就业和居住。已有大量文献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分析影响人口流动的个人因素、地区因素及中间因素,研究脉络清晰。然而主流实证研究多偏重迁入地,对迁出地特征影响个体“去留”的探讨较少[8]。 教育影响人口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学者们通常将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9-10],涉及高等教育的同类研究相对较少。Abel等发现人才集聚和高等教育机构集聚之间的空间耦合性较强,指出高校能为属地输送人才并创造就业岗位[11]。王一凡等以中国“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发现了毕业生流动的就学地黏滞性,认为高等教育是吸引和积累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12]。刘晔等发现我国高校集聚格局可以决定高技能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13]。夏怡然等分析跨世纪数据发现,城市大学在校生规模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入规模具有显著正效应[14]。上述文献主要从宏观视角考察高等教育影响我国人口迁移及人力资本分布等问题,已取得系列成果,但微观证据仍不够丰富。此外,在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视阈下,关于西部人才流失及其负面影响的探讨颇多[15-16],但关注西部高等教育影响人口流动的研究较少[17],大多数研究仅针对特定的群体展开,如科技人才和高校内部人才等[18],可见本文具备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