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22)06-0017-1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学科方向专门人才的教育,学科方向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我国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高阶阶段,具有统领性、系统性、规范性、权威性、闭环性等特征,与学科建设动态耦合、互促共生,支撑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这些认识和关系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多视角的研究。然而,忽视二者关联,重学科显性成果轻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商业性大学学科排行榜加剧了过度学科化、过于显性定量化,弱化了人才培养的地位和要素,加深了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无意识”割裂和分离;高校内外办学理念推动冲突,使评价改革行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身不由己”状态,也给克服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两张皮”带来风险和挑战。关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学科及学科建设概念,许多学者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取得多方面成果。但就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尤其是专门针对二者的关联分析研究,学界更多关注在“协同认识层面”,将二者关系视为前者推进后者,后者促进前者,[1]二者相互促进、协同推进;[2]而如何在大学治理中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从“交融认识层面”来研究二者关联的学理与现实问题、分析二者互联结构和融通机理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本研究试图从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比较和交融的视角出发,来认识二者中国特色的内涵和规律,并基于此分析二者的结构交互逻辑、内涵交融逻辑和组织关联逻辑,发现结构性互联,研究本质性融通,寻找损害二者交融链条的内外部根源,提出破解交融互促难题的路径,为全面认识二者独立性和交互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推动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更有效支撑研究生教育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应用支持。 一、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再认识 关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学科及学科建设概念,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这里我们试图从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二者比较和交融的视角出发,来认识学科及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特色的内涵和特征,为分析二者融通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学科析义 “学”与“科”组为词根“学科”缘于“经史子集”,用于表达学问的科学门类。[3]词源学认为“学科”译自英文“discipline”,原含“knowledge”和“power”之义,现认为它是以建立体系并开展应用活动为目的,用于表达科学技术分支中的领域,同时有学术领域、课程、训练、惩罚、训导等含义。归纳国内外一些学者关于大学学科概念的表述,大体可用“三视角”来呈述:知识体系视角认为,学科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组织起来的专门的知识体系,[4]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知识体系;[5]结构体系视角认为,学科是一个超复杂的概念系统,包括多学科、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超学科等,[6]学科发展实际上是学科之间从交叉与融合、整合到分化到综合体系重构的过程;价值体系视角认为,学科知识的价值属性影响大学的类型和定位,[7]学科知识的价值和功能划分是大学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重要参照系。本研究给出以下大学学科概念建构供讨论:大学场景下的学科是一种兼具知识分类和社会建制功能的知识体系,由知识形态、组织形态、规训制度、学术建制等动态组合形成,具有教育化、学术化和组织化等属性。 2.学科建设的含义及理念 关于学科建设,许多学者给出了若干定义。本研究基于大学学科概念,从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比较和交融的视角,将学科建设含义表述为:学科建设是大学(院校)根据功能要求,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进行学科设置与调控、资源配置与优化、知识生产、成效评价等四个要件的建构,促进学科发展和质量水平提高的一种相对成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设置与调控看,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和社会建制三个方面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知识积累自发演进,从碎片化集成为系统化进而成为学科;二是顶层设计按照一定需求计划设计构建学科。从资源配置与优化看,主要是进行学科建设人财物的资源要素配置,如平台、设施、经费等,其中,人力资源要素配置为重中之重,资源配置的难题是有限性和高效性,如何布局与实现最好效能是优化配置的根本目标。从知识生产看,知识体系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件,是其他建设要件的服务对象,包括知识简单再生产、知识扩大再生产、知识生产的外延服务过程,[8]承载着高深知识的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等复杂活动。从成效评价看,在有限资源要素配置下检验知识生产成果、成效和质量水平,评价发现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知识生产效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