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①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流行之势。不同于20世纪60-70年代追寻叙事表达权力的“文化政治”,现今的身份政治已经成为具备政治动员意义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从“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BLM)运动到“我也是”(ME TOO)运动,各地大规模的运动都回归到身份政治,②越来越多的行为体基于认同进行着群体划分,其诱发的“政治正确”“政治极化”威胁着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作为一种因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解释而产生的现代群体性政治观念以及行动,③身份政治产生着外溢效应,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政治污名化,都渗透着身份政治的影子。同样,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无论是为维护国家内部稳定还是维护国家权力优势,树立共同敌人、建构调动群体认同成为国家常用手段,身份政治使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不确定性不断加剧。可以看到,从国内政治到国际政治,身份政治均发挥着影响力,那么,不同层次的身份政治是否遵循着一致的作用过程呢? 在既有研究中,国内层次的身份政治成为研究重点。身份政治涉及社会学与政治学两大领域,是身份与政治的复杂结合,这种起源影响着学界对身份政治的研究偏好。在研究范式上,身份政治实现着社会定义范式与社会行为范式的融合,学者们关注个体产生群体认同的动机与以激进表达、政治对抗为主的政治行为,回归选举投票、社区运行、宗教冲突等具体场景,对身份政治进行经验、实证分析。④在研究对象上,身份政治关注残疾人、妇女、同性恋、黑人等社会边缘群体,聚焦少数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间的互动博弈。研究对象的窄化带来研究层次的固化,学者们多从国内层次出发,探讨身份政治与民粹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关联,侧重于身份政治对国内政治稳定的影响。⑤在国际关系领域,少数学者业已关注到身份政治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整体呈现两种研究思路:一是关注国内层次身份政治的外溢作用,如区域多民族与多宗教带来认同困境,制约着区域整合;⑥跨境民族的族群身份认同影响着国家周边外交政策。二是以国家为主体,探究国家间身份政治出现的条件与影响,如国家间的权力平衡、共同利益扩大、彼此间的“异质身份”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⑦而身份政治也影响着美、日、韩、澳这些国家的盟友选择与对外交往。⑧ 可以发现,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中,身份政治有着明显的主体差异,同时,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政治环境也有着本质不同,这些不同孕育着身份政治在不同层次的出现条件与影响。然而,在现有研究中,针对不同层次的身份政治的比较分析是缺乏的,这就导致身份政治内涵存在着模糊与泛化,对这一元概念认识的不足致使其解释力受限。而相较于国内层次的研究,国际层次的身份政治研究更显单薄,更多是将身份政治作为一个视角来阐释国际关系,简单地将身份政治理解为意识形态、价值及文明的对抗或冲突,忽视了对身份政治逻辑链条的探索,这也是身份政治的体现之一——“文明冲突论”会招致批判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变迁、后真相时代的发展及国际体系中权力优势的变动,国际关系中的身份政治仍会深化存续,持续影响国家间互动。在此背景之下,全面认识理解以国家为主体的身份政治成为关键。 本文遵循定性研究路径,围绕不同的逻辑主体、逻辑条件对身份政治这一元概念进行跨层次分析,提出国际层次的身份政治与国内层次的身份政治的根本不同。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层次的身份政治进行过程性分析,探究其作用逻辑与作用效果,以此推进国际关系中身份政治的理论化研究。 一、身份政治的跨层次分析 身份政治是特定主体通过确定身份,建构具有归属意义的认同,并以结成群体的形式实现特定目标与诉求的政治实践。在确定身份、建构认同的过程中,主体对自身及与他者关系的认知与描述是核心内容,从“我是谁”“我在哪”到“我们是谁”“我们在哪”,这个过程蕴含着身份政治的演化方向——从个体向群体的转变。身份政治有着一定的通约性,这使得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的身份政治存在两大共同点。 第一,二者同属群体认同模式,这是由认同的独特内涵决定的。认同普遍体现个体与他者的共同、区别之处,⑨个体衡量彼此间的相似或相异,与之产生“我们感”,进而结成群体,⑩对个体而言,成为群体成员不仅可以获得安全和保护,还可以带来群体内的声望、认可与地位。(11)回到身份政治,在各种政治、经济或其他社会实体试图将基于民族、种族、语言或地点等集体认同塑造成相对固定的、自然的“自上而下”的理解框架时,(12)往往呈现出这一图景:以个体结成的群体进行政治实践,以群体形式进行利益的表达、寻求与维持。第二,两者同属差异政治,(13)这是由认同的过程性决定的。认同是建立在分化、差异甚至对立基础上的选择过程,(14)在这个过程中,分化、差异成为个体确定身份、划分边界、建立同一性的起始点。认同所展示的“同一性”事实上是在权力和排斥的游戏内建构的,不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或基本的总体性构成,而是一种被加以自然化的、过度决定的“封闭”过程。也就是说,这种差异其实是在区分与排斥的逻辑上形成的。(15) 然而,虽同属群体认同模式与差异政治,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的身份政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在群体认同模式上,国内层次的身份政治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政治抗争与政治运动;而在国际层次,通常表现为权力优势国家主导的对异质国家的合围。就差异政治而言,在国内层次,身份政治以差异原则消解同一性哲学当中对差异的支配和压迫,要求差异的合法化和正当化,(16)诸如“为了种族和经济公平”(For Racial and Economical Justice)、“我们都是女性主义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停止仇视亚裔”(Stop Asian Hate)等口号中无不传递着正视、尊重差异的讯息。在国际层次,身份政治以挤压、控制甚至消除差异为手段,维护着自身的主体位置与利益。尤其在那些拥有消除观念差异、崇尚单一文化的偏好的西方国家,(17)常以差异来明确边界,建构群体认同,从而形成同质群体,与“他群”产生对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