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之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为2.3%,尽管2021年呈恢复性增长态势,GDP增长率达8.1%,但两年平均5.2%的增速仍反映出近年我国经济的整体下行趋势。对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1] 其中,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纲要》尤其指出,要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就业容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作为重点群体之一,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2],2022届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3],再创历史新高。供给数量的持续增长叠加疫情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与此同时,国家也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如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力度,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开展全国高等学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等。 解决就业问题要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着手。[4]那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什么样的状况?供给规模扩大与疫情影响叠加是否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呈现新的样态?影响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2021届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并运用计量回归方法分析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去向和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由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单一理论难以解释全部就业现象。本文试图在教育经济学框架内,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归纳本文的边际贡献。 (一)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工作搜寻理论等为本文探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舒尔茨(Schultz,T.W.)最早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人力资本是蕴含在人们身上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方面的总和,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和人口迁移等方式进行投资。[5]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有能力不断吸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前提是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工资可以灵活调整,并且劳动力市场是连续性市场。这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方式被称为“工资竞争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收入水平也越高。按照“工资竞争模式”,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扩大使得供给曲线右移,就业规模增加而收入水平下降;疫情的负面影响使得需求曲线左移,就业规模和收入水平均下降;但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经济恢复性增长,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8.3%和7.9%,使得需求曲线右移,就业规模和收入水平均上升。综合而言,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均右移,劳动力市场就业总规模增加是确定的,但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的升降都是不确定的,要看实际情况,因而基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价值很大。 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均认为个体通过接受教育,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二者的区别在于强调教育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具有生产功能,即个体能够通过投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进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而筛选理论强调教育具有信号功能,即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向雇主释放了高能力的信号,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6]与筛选理论对应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方式被称为“工作竞争模式”,工作(而非劳动力)被视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工资是由工作的特点而非劳动力的特点决定的。按照筛选理论和“工作竞争模式”,更高的学历、来自更好的学校、获得奖学金、担任学生干部、拥有资格证书、有辅修或双学位经历等,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的毕业生更容易被配置到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作岗位上,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上述各种“信号”中,受教育程度是最突显的,更为招聘单位所采用。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稳定性也更高、发展前景较好;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则性质相反,且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性较低,从次要劳动力市场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较为困难。[7]与市场分割理论对应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方式被称为“工作分层模式”,由于我国存在地区、行业、单位和职业间的差异与分割,毕业生不仅会出现“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看似矛盾的现象,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如收入和工作满意度)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