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22)02-0073-11 DOI:10.14138/j.1001-4519.2022.02.007311 一、灯下黑:被忽略的导生隐性冲突 (一)研究问题 导师是研究生最重要的交往主体,导生相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研究生的科研绩效与培养质量,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①《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发现35.5%和60.1%的研究生有一定抑郁与焦虑问题,与导师关系是该群体心理健康的四大影响因素之一。②然而,导生关系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各类导生冲突事件的愈演愈烈,数见不鲜的师德问题、研究生意外也可佐证。③ 导生冲突的已有研究多停留于抽象总结,高校师生关系的微观实证研究不足,缺少结合冲突事例的阐释。④许多研究提出隐性冲突是导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状态,公开爆发的冲突为极端个例⑤,而一般的导生冲突研究未揭示出研究生培养与导生合作的暗礁,也未关照隐性冲突的特殊性,冲突的直观剧烈度低却影响广泛,蚕食导生关系、学生发展。导师与研究生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但双方往往心照不宣地粉饰太平,学生一侧的冲突自我压制更甚。捂伤口的沉默处理方式,确能使一些苦痛自愈,却也隔绝问题的澄清,或埋下误解的种子,矛盾在积压中蔓延发生量与质变。许多学生在导生交往中日渐麻木被动、暮气沉沉,他们堆砌出自我保护的心墙。待到心力耗竭,丧失解决问题的意愿,师生关系无可挽回。 (二)概念澄清 冲突概念的争议颇多,克林顿·芬克(Clinton Fink)延续了冲突的宽泛定义:“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由至少一种对抗性心理或互动关系连接的社会情况或过程”。隐性冲突是依据表现形式划分的冲突类别,是较直接、公开的显性冲突而言间接、非公开的对抗状态。从两方面明晰导生隐性冲突的概念:第一,导生的隐性冲突并非学生单方面能够产生,导生互动的关系是前提,但个体对冲突的感知程度不同,加之隐性冲突处于非直接外显的间接对抗,故存在导师尚未察觉,但学生感知到导师的排斥并生成对导师的抵触,如导师对一些认知、言语与情绪攻击并无意识,但学生受到伤害且萌发冲突。第二,认知差异与价值分歧不代表冲突,是冲突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因此,隐性冲突的生成强调造成一定的消极后果与风险,看似无形却在较长时间内阻碍导生合作的进度与质量、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损害导生关系。 (三)研究方法 由于质性研究更适于摹写指涉社会心理层面的隐性冲突,故采用访谈法。通过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对国内8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类型、专业的12名对象进行预访谈,发现: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困扰存在共性,由于博士生的学术社会化更成熟、目标方向更明确、心理调适能力较强,与导师隐性冲突的异质性程度较低,而硕士生面临从本科到研究生培养模式跨越,学术与社会经验匮乏,不适与冲突感更强。因此,进一步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进行滚雪球抽样。最终,剔除预访谈与正式访谈中未达隐性冲突的对象后,共计24位访谈对象(见表1),获取访谈资料20余万字。编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第一位访谈对象,是“双一流”高校的人文社科的学术型硕士(1S-R-XS)。
二、导生隐性冲突的生成 (一)暗流涌动:分歧的萌发 1.导生期望的诉求差 不同于明文制定的角色规范,角色期望在实际交往中作用,具有建构性与导向功能,塑造差异化的师生关系想象,集中反映导生的诉求差。主要为两类: 第一,研究生对导师的全方位期望。社会对大学教师的形象建构不仅是专业权威,德行等方面也糊有滤镜。首先,作为导生交往的核心向度,学业指导的失落感在访谈中流露颇多:“感觉导师的心不在育人上,教学对他不重要。平时没什么指导,一般做课题时才叫我们。”(11S-R-XS)“读研之后我慢慢转变了认识,大学教师具有特殊性,教学只是她工作的一小部分,还有科研与社会服务,虽然内心觉得培养人可能更重要吧?”(14S-R-XS)研究生阶段,学生面临对导师的认知调适,过往教育经历中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逻辑发生断裂,人才培养退化为“良心活儿”,这份落差使许多学生迷茫无措。其次,待人接物等道德品格上,导师同样背负更高期待。“不太能接受导师说一套做一套,表面和理论上很开放,实际却不是,尤其对自己的学生,许多时候固执、缺乏同理心。”(3S-R-XS) 导师处于复合角色丛中,承担多元期望。导师的共性角色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道授业者,生活工作中的模范,精神与物质支持者,培养环境的提供者,辅导者,问题解决者等。⑥许多研究生流露出对导师关怀与理解的期待,抵触冰冷的职业关系,企盼建立朋辈般的平等交往模式与情感链接。但导生关系职业化甚至异化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若全然依照专业化制度化的关系,将导生交往空间压缩在学术工作上,而对课堂、课题与论文外的困惑、危机无动于衷,何以成为人生导师?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