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836/j.cnki.371100/c.2022.04.014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和持续深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在努力实施大学发展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学科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新模式。此次由人才培养领域引发的关于学科建设的新讨论,迅速进入到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大学学科发展领域,引起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回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文科建设展开初步的阐释和探讨。笔者认为,作为具有学科发展前瞻性和总体性的规划倡议,新文科建设具有多重复杂含义。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打破学科壁垒,努力推进学科更新。当然,作为一场学科更新运动而被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其更新内涵也极为丰富,既包括学科发展积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阶段性意义的更新,也包括人类社会自21世纪以来面对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性更新。而要想使这一学科更新计划得以成功实施,需要我们打破框框,更新观念,排除掉诸多障碍因素。因为从历史上看,在学科更新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障碍性因素中,虽然存在着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最具实质挑战意义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来自学科自身。自工业革命以来发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渐次形成的现代学科体系历经复杂的多阶段变迁后,业已在总体上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的客观存在既是我们当下学科更新得以实现的真实凭借和依托,同时也是学科更新发展所面临的桎梏、限制和挑战。因此,如何在继承学科专业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打破专业主义的束缚,从后专业主义的视域出发,积极推进学科更新发展,便成为包括新文科建设在内的所有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关键。 一、“专业主义”背景下的学科发展与更新阻滞 欲深入理解后专业主义背景下的学科更新与新文科建设,必须首先将其置于专业主义与后专业主义发生的特殊背景及其间复杂的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其中,对专业主义的概念界定与分析,便成为本研究的基本前提。因为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学科专业体制的起源和成长相伴而生的,没有“专业主义”的高扬和确立,便不会有现代大学的持续而快速的发展。作为人类把握知识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表达范式,专业主义功不可没。但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作为生命体的学科发展走向成熟甚至呈现出严重固化的情况下,没有“后专业主义”的彰显,也就不会有大学的转型发展和再度辉煌。因此,理解当下的大学学科发展,必须对专业主义概念展开分析并做出比较清晰的研判。 (一)“专业主义”的产生与大学学科的发展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其诞生之时起,便逐步形成了较为正规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学组织内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以专业、学科为基本单元加以展开的。值得提出的是,在现代大学出现之前,无论是欧洲的早期教会大学还是亚洲封建时代各种类型的书院,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当时的知识研讨和传授或是依赖于宗教教会,或是以官学和民间私塾聚徒讲学的方式进行,虽然也触及知识分类问题,但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分野。当人类步入现代工业社会后,为了满足现代工业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分类化和规模化需求,在大学内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几乎同时开启了分科化和专业化的过程。同时,以现代科学体系诞生为背景,运用科学的理念和实证精神,对科学知识和思想进行了重新分类和界定,出现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学科专业体系。这种知识类型的划分,在大学发展中逐步被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由此便形成了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制度。“但是一组知识体系能否获得学科的地位,则取决于该知识体系是否具有丰富的、系统的事实资料,逻辑化、结构化的问题,严密的、解释力强的理论体系,以及发现事实、解决问题、形成理论的有效方法。”①概言之,学科的核心含义:“一是指知识的分支和教学的科目;二是指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学术组织;三是指知识和知识者遵循的制度性机制。”②大学学科制度基本上是以此为载体展开建设的。“学科制度化进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每一个学科都试图对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进行界定,尤其是要说明它与那些在社会现实研究方面内容最相近的学科之间究竟有何分别。”③而所谓专业,主要“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④学科从功能看,主要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另一方面是指教学上的教学科目或学习科目。学科一方面起着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着我们探索的范围,另一方面起着范式的作用。”⑤学科和专业都包含了“知识的分类”,所以在日常工作实践以及学者的研究中经常通用。在理清了学科和专业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所使用的“专业主义”,主要是指大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一种以学科体制、制度及规范为中心的大学发展观念。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专业主义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