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娱乐业的深化发展,原先处于社会边缘,或者隐匿在主流身份和表达之下的粉丝社群渐渐成为影视娱乐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粉丝经济”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出现以女性偶像团体为目标的综艺节目“创造101”和以男性偶像团体为目标的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媒体将2018年命名为“偶像元年”,但自此之后层出不穷的问题和丑闻也不断质疑着这种造星运动,主动加入和被迫裹挟进去的人群也同样面临着种种不可协调的利益冲突和神话破灭。2020年初,偶像明星肖战粉丝滥用举报的事件连续引爆了网络上多个亚文化社群,成为文化圈年度现象级事件之一。各色各样的选秀节目、综艺,以及花样翻新的流量明星和粉丝应援等现象成为娱乐和文化圈引人注目的现象,使研究界日益关注粉丝这个特殊社会身份和群体的存在。尤其在2020年,全球经济普遍下滑,中国娱乐工业的实体发展也不可避免地缩水。在这种情势下,网络上的娱乐,包括网络上映的电影、网络综艺等娱乐形式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尤其是综艺节目。由此,娱乐圈中粉丝的存在感变得更加不可忽视。根据《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的问卷调研显示,在网络音乐播放平台,八成用户可以接受20元以下的包月会员业务,为听歌付费的理由中“支持喜欢的歌手偶像”占据47.1%的比例,在理由中排第四。粉丝在音乐领域中的一些行为,特别典型地显示了他们在当下娱乐圈中的行为特点,比如很多偶像会以数字专辑的形式发行新的单曲,而为了增加销量,让偶像显得更加受欢迎,粉丝会多次重复购买专辑。例如,粉丝重复购买率最高的数字专辑是肖战的《光点》,有25.1%的用户购买了多张,最终令这张专辑总销售额达到1.39亿元(四天之内成为历史上全球销量前三、亚洲销量第一的单曲),购买的用户中有53.08%在22岁及以下。 上述现象反映了粉丝经济与娱乐工业的互生关系。从盈利策略上讲,中国以外的市场,互联网思维远远没有达到宰制粉丝社群的地步。相反,互联网平台上粉丝社群会有意识地应用平台的构架来为自己的意见发出声音,借之表达自己的社会态度与观念立场,而像中国市场这样,为了流量而单纯生产数据的行为可能在一些特定场合存在,但普遍较为少见。如日本和韩国的粉丝,也有为了偶像的唱片销售量而重复购买的现象,但相对而言,因为日韩的“榜单”并不重视社交媒体上对偶像名字的提及次数和视频播放量,因而也没有大范围“刷数据”的行为。也就是说,像当下中国这般以流量为主导的粉丝经济和娱乐市场现象,在全世界都是较为罕见的。作为文化研究对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粉丝文化现象,当下中国的粉丝文化研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以粉丝文化研究为焦点,讨论当下文艺研究的丰富内涵与转化问题。 一、粉丝文化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在将粉丝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审视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类研究在当下国内外的学术脉络和历史。英语中的粉丝文化研究这个领域源于英美文化研究这个研究传统,最根本的立场和研究目标是指明并分析日常生活中文化的细节使用方式,自下而上地观察大众文化的接受端是如何理解和利用文化内容的。西方的粉丝文化研究理论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大约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丰硕的理论成果,并且已对广义的文化研究、电影研究和媒体研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和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的粉丝研究呈现出成熟的代际承传:第一代粉丝文化研究学者的写作自然带上了为边缘人群和阐释社群辩护的意义,让粉丝在学术研究中表达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观点理念。同时,很多研究者本人就是粉丝,他们自己的见闻和立场也可以作为佐证,让学术界了解粉丝社群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生产流通方式等。第二代粉丝文化研究学者反对将粉丝社群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剥离出来,更倾向将粉丝社群看成整个社会关系、社会文化资本差异等级的缩微化体现。第三代粉丝文化研究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入细节和具体文化情境,研究呈现出视角和课题的多样化发展。这不仅表现在研究课题越发多样化,而且对粉丝的基本定义也有建立在质疑上的拓展,更有语言文化上的拓展。① 虽然中国的文化生活中向来就不缺乏对狂热“发烧友”“追星族”等人物的猎奇化嘲讽(最极端的例子有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但中国的粉丝文化整体是在2014年之后才从边缘和不受关注的亚文化社群渐渐进入主流关注视野的。与英语世界粉丝文化研究的现状相比,中国粉丝文化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化。中国网络文化相关的英文研究,迄今为止最常见的课题仍然是管制和审查,角度和研究方式都偏单调。大多数英文发表的中国粉丝文化相关的研究都是由海外求学和工作的中国研究者做出的,而且因为论题较新,参与讨论和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很年轻,话语权尚少。大多数现有关于中国粉丝文化的论文和著作多出现在传播学领域,有少量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张玮玉的《粉丝公众》是一部较早的对于粉丝社群的研究著作,但是因为其研究和成书都较早,因此大量研究都基于论坛时代的中国网络粉丝社群。②近两年有不少传播学领域的文章,关注到了以新浪微博为中心的中国饭圈现象,例如尹一伊就非常详细地归纳了新浪微博等榜单是如何计算“热度”,而粉丝又是如何靠自己的网络行为来帮偶像完成“热度”的。③相对而言,从文学角度,尤其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研究粉丝文化的研究则更少见。冯进的《浪漫化网络》是一部研究网络上女性向小说写作的著作,但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写粉丝的反应,以及女性粉丝是如何通过消费言情小说表达自我观念的。④在中文的研究论文中,近几年的论文数目呈大规模增长的态势,但同样因为论题新,很多学者和期刊都仍在摸索中,所以论文质量和深浅有参差不齐的表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更好更切近本质的研究也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