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22)03-0154-0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22.03.018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①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②2022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开始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至此,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布局初步确立。 一、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的原创概念,是世界首创的一种建设模式,有别于国内外现行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并先后进行了三江源、武夷山、神农架等国家公园试点建设。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中国将“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公园”,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体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③这是从中央层面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宏伟构想落实到“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落实举措”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文化、公园三个具有深刻内涵词语的有机整合,国家代表着宏观格局与事物的最高层级,体现着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国家”二字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由国家批准并主导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设立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并推动实施,以国家名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层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意志,这意味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经费将是中央财政支持,从资金层面体现为建设资金由国家支持;二是文化资源对于国家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并极具代表意义。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并且能够受到全体国民广泛认同。文化代表着本质属性与显性特征,承担着唤醒民族之魂和追溯文化之根的历史责任。刘庆柱认为,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进行比较,后三者在各自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均为异族文明所取代,而唯有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传承延续至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文明有着生命力强盛的“根”和“魂”。因此文化公园应该定位于中华民族“根”与“魂”的“物化载体”展示之上。④公园代表着空间属性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特定的空间权属和全民性的公益性质。公园是与私家园林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园无论有无人为的设计,公有、公管、公享、公益乃是公园的基本属性,可以视为公园的基本要素。⑤国家文化公园与以创建自然保护地为初衷的国家公园体系相比,不仅兼具国家公园的功能和使命,更具有文化传播传承的内涵,是国家公园的“升级版”。概言之,国家文化公园中的国家是权属关系,文化是内涵主题,公园是平台载体,如图1所示。对于“国家文化公园”一词,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定义,王克岭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依托‘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延展性、非日常性主题,由国家主导生产的主客共享的国际化公共产品。”⑥李树信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实施公园化管理经营的特定区域。”⑦孙华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一级政府基于保护国家重要文化资源、展示国家文化精华的目的,为了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公众教育和人们休憩提供服务,依托重要的文化遗产,由国家划定、国家管理并全部或部分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区域。”⑧结合已有学者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基础,可将国家文化公园界定为“以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为主要目的,突出公益性和开放性特征,经国家有关部门确立的以国家名义进行认定并建设的具有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文化交流、旅游休憩、科学研究等功能、融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于一体的特定区域。”
图1 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示意图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价值 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长江这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是汇聚国家力量打造的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大运河和长城是先民人工开凿或建造而成,长征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唯有生生不息的黄河和长江是大自然的馈赠,其历史最为悠久,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文化内涵最为深邃。众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皆因大河而起,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两河流域,古埃及肇始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发端于恒河流域,中国就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孕育了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华文明就是从黄河流域肇始、壮大并广为传播,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黄河被全世界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⑨千百年来,黄河以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⑩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考古成果已经表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偃师商城、安阳殷墟等5个属于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碳化小麦遗存,这说明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较高的粮食生产率,非常适宜人类繁衍生息,有了人类生存活动,文明也就从这里起步。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里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滋养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历史的沉淀使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内化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的性格特质。“中国”这一名称就发源于此,明清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王朝大多建都于此,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3000多年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民族文化结构来看,构成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文化流派均发源或兴盛于黄河流域,佛家文化自东汉传至洛阳后,在河洛大地生根发芽,随后在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文化;从人口迁徙历史来看,因战乱等原因,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曾有大批先民迁徙到福建、广东、西南及西北地区,六成多福建人的祖先都来自于黄河流域的固始县。(11)这些源自黄河流域的先民使得黄河文化广播四方并传承至今,例如在黄河流域早已失传的南音在福建地区仍在传承。“走西口”“闯关东”等人口迁徙也是黄河文化广泛传播的有力佐证。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之根,黄河流域更是全球华人血脉之根;从姓氏文化传播来看,《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所包含的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华人的120个大姓中,全部或部分源于河洛文化圈内的,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12)姓氏作为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作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是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之根的有力佐证,编织起“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血脉纽带。黄河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代名词。毛泽东曾指出,“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13)“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14)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能够系统展现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性特征和主干性的地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根和魂”的生动诠释,(15)让国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千年延续,感知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渊薮之地,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