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68/j.cnki.2096-1987.2022.02.005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的战略目标。2015年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中,国家旅游局(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明确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规划纳入工作要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有学者认为,长江流域特有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具备较大的文明发展潜力,长江流域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形态,引领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文明进程中有重要地位。[1]开展长江文化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长江文化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创造的活力,时至今日,长江文化的研究依然十分必要。[2]由此可见,关于长江文化的研究不仅关乎长江流域的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然而当我们在中国知网上以“长江经济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以经济体制改革、环境与资源、宏观经济等学科为主的期刊文献6912篇;而以“长江文化”或“文化长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期刊文章134篇,其中文化研究占主导(48.34%),旅游和中国通史分别排第二(占比5.3%)和第三位(占比4.64%)。从文章数量看,相较于长江经济的研究,长江的文化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学界投入更多的关注。 2022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通知,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中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包含了长江流域的13个省(市、自治区),通知要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能够激活长江历史文化资源,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李飞等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政府依托深厚的历史积淀、磅礴的文化载体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构建的新的中国国家象征,对内作为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对外成为中国印象的重要代表。[3]张祝平认为,国家文化公园要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并且能够获得全体国民广泛认同。[4] 对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要求,目前学界关于长江文化的研究则显得整体性和融合性不足。首先,对于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方面,有学者认为长江流域是高品位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集中地,也是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5]。国家在战略层面上也提出了长江文化旅游带,但是学界跟进研究受限于行政区域的限制,呈现区域性强而区域间的关联研究弱的特征。其次,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下,学界重点关注长江文化旅游的“绿色”功能,少有研究长江文化在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上的独特作用。也有学者前瞻地看到了长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认为长江文化带建设要创新长江文化的发展形式,建立长江文化共同体,以推动长江文化的新繁荣,实现长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6];或有学者以“点”到“面”,借助长江流域稻作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讨论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价值。[7] 刘庆柱认为,“黄河文化”正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故而理所当然成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象,且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定位于“根”与“魂”的“物化载体”展示之上。[8]而这个“根”和“魂”正是流淌着的中华文明史。在长江文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无论是“彰显共同体价值的国家文化空间体系、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功能载体”[9]的效用,还是“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展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4]的时代价值,都是构建于长江所承载着的历史的“根”与凝聚着精神的“魂”之上。李飞和邹统钎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受到国家——政治、文化——价值认同和公园——组织管理三种逻辑力量的支配,认为“政治、文化、组织管理”三种逻辑力量促使国家文化公园概念最终确立。[3]我们认为,这三种逻辑的底盘均是历史逻辑,离开了历史逻辑,政治、文化和组织管理就失去了基点。本文拟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历史逻辑展开讨论。 一、中华农耕文化的摇篮,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后世称其为大河文明。大河流域地处北纬30°人类文明生发线附近,光照充足,再加上河流的冲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作物生长,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农耕文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此大河流域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是麦作文明发源地。而在中国,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化共同养育了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如此,“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避免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发展中断的命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很幸运地拥有一条同样自西向东与黄河平行的长江,以其富有增产潜力的水稻作为后续接班,而且后来居上,继续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