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区域不平衡现状 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概念提出,到实质性的建设阶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即概念提出—文化改革规划设计—专项建设方案—国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城等专项建设保护规划—省市专项建设保护规划—项目实施。就发展的时间阶段和工作进程而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目前呈现不平衡发展的特征。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个地方建设进程呈现明显差异,重点地区建设先行的特征明显。根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三大国家文化公园要在2023年年底基本建成,其中,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江苏段以及长征贵州段作为现阶段建设重点要在2021年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在《方案》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河北、贵州以及江苏三省已经开始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省率先编制完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为全省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文件,此外《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率先在全国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进行立法。河北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推进会和现场调研督导,积极开展项目银企对接、招商推介等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河北省形成了预计总投资额287.4亿元的省级项目库,安排623万元资金打造“可阅读长城”项目,建设太子城冬奥等22个文旅融合示范区。江苏省编制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于2021年顺利开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首批规划了22个核心展示园,25条集中展示带和148个特色展示点,囊括9种类型。贵州省委、省政府则第一时间研究制定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工作方案》,按照长征线路的总体特征研究确定了“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在遵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衔接国家和省“十四五”相关规划。此外,贵州省“2020年重走长征路”系列主题活动已成功举办两轮,推出了贵州省红色文化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评选公布了贵州省首批10条“最美红军线路”等,为其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重点地区和先公布的三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了全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前列,为其他地区积累了建设经验。 二是资源和经济禀赋带来的区域发展基础不平衡。每个国家文化公园所在省份或城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赋存及经济发达程度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差距很大。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大运河建设规划共包括7个省份及1个直辖市,其中涉及地级市38个,文旅资源禀赋包括:995个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921个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94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6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个5A级景区、560个4A级景区。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所涉地级市中,如通过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来间接地表征经济发展禀赋,则其中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占比为50%,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占比为44.7%。不同城市是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在实现国家文化公园的综合效益过程中,基于禀赋异质性,不同城市节点在规划建设中应有不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将不同地区文旅资源按照赋值加权法计算得分,并与体现经济发展禀赋的指标最终汇总成排名,从结果可看出,不同城市具有明显的禀赋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以地区为中心集合或分层分布,而是跨省、跨地域分散化、非连续、非均质分布,因此,在空间跨度下的协同和协调建设规划工作就需要适应这种差异性。 国家文化公园在实现多种功能属性的过程中,文旅资源禀赋的引致作用开始凸显。具备区域性和地方根植性的文旅资源禀赋在规划建设中会发挥出不同的比较优势。区域空间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则会带来不同地域的投入要素水平和结构的差异。投入要素作为生产力,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知识产权、文化数据、特色遗产资源、文化科技等。文旅资源和经济要素的结合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品生产水平呈现不平衡特征。本文基于文旅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禀赋两个维度,将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区域划分为四个不同的象限区域,从而为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力、提高发展效能创造条件。(1)发展示范区:该区有较高的经济发展禀赋和文旅资源禀赋。(2)经济推动区:该区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禀赋,但文旅资源相对匮乏。这一方面与长期以来城市自身发展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的核心要素,区域范畴内现存的文旅资源碎片化、分散化,对其挖掘和整合力度不够,存在现实瓶颈,短板较多。(3)文旅功能区:该区具备充裕的文旅资源禀赋,但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凸显其地域文旅资源特色和优势,但受限于经济基础条件,其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市场需求和规模都存在很大的限制。(4)后发弱势区:这些区域既不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同时也缺乏文旅资源禀赋,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见图1)。
图1 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区域的象限划分 三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不平衡特征突出。对外经贸大学国家文化公园课题组2021年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收集统计2020年全年数据和官网信息等,完成了《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发展指数评估报告》。报告在一级指标“文物与旅游遗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水平”之下设立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评估内容进行细化评价。根据《方案》划分的建设范围,这次评估对象共计140个城市,涵盖了21个省份、3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三个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存在省市交叉的情况)。以一级指标为例,首先来看第一个指标:文物与旅游资源指标。它反映了各省市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加权分析。据评估结果显示,仅有约34.3%的城市超过平均值,排名第一与排名最末之间相差155.6分。第二个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它反映了各省市经济发展实力,对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收入、游客数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评估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市间同样存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第三个指标:政策支持指标。据评估结果显示,各相关省级政府均已开展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部分市级政府也已在进行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建设区域的政府工作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