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晨6时半,克林顿总统在天色朦胧中登上飞机, 开始他任内的第四次中东之行。克林顿往常出访常被认为是避开国内头痛问题,到国外去放松一下。但这一次,他将进行“艰难”、“脆弱”的外交斡旋,肯定也不会感到轻松。 还没出国门,他就遇到了难题,不得不作出两点让步。 让步之一是,把这次访问定为“克林顿自己要求的”,而不是受内塔尼亚胡的邀请。此举事出有因。克林顿访问中东的消息一传出,以色列一些头面人物就表示不欢迎。以色列农业部长公开说,“这是一次坏的访问,我呼吁克林顿不要来”。以色列议长则声言要“抵制”克林顿的访问。内塔尼亚胡随后也说,“我不能阻止他来”。出乎意料,又无可奈何,克林顿只好接受这种“不请自去”的名分。 让步之二是,克林顿访问巴勒斯坦自治区首府加沙时,只能坐直升机,不能乘“空军一号”。他把换乘直升机解释为是“不支持巴勒斯坦单方面宣布建国”的一种表示,以堵住特拉维夫的嘴,因为以色列把他的加沙之行看做是“对巴勒斯坦建国要求的一种鼓励”。长期以来,美以关系非同一般,克林顿更被认为是亲以色列的美国总统之一。这次以色列这样做,主要是不满美国在马里兰州怀伊种植园谈判和协议执行过程中对以施压;另外,这也是以色列的一种外交手腕:发泄不满,讨价还价,促使美国更多地向巴勒斯坦施加压力。此间舆论认为,这种不寻常的现象是克林顿此行的不祥之兆。 克林顿说,他此行的目的是拯救风雨飘摇中的巴以临时和平协议。自巴以达成协议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根据协议,以色列已于上月从约旦河西岸2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撤军,释放了250名在押巴勒斯坦人,开放了加沙机场;巴勒斯坦方面也加强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巴全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12月10日还批准删除巴宪章中关于消灭以色列的条款。但是,协议执行过程困难重重,双方相互指责对方不履行协议,矛盾日趋尖锐,流血冲突不断发生。内塔尼胡亚上周宣布暂停撤军计划,要求阿拉法特履行其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诺言。刚刚启动的和平进程又有夭折之虞。 这种情况并不出人意料。巴以临时和平协议的基础本来就不牢固。由于巴以双方分歧较大,谈判进行了9天,虽然达成了协议, 但是缺乏顺利执行的条件和保证。因此,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协议是由美国撮合的,并非“水到渠成”。从巴方说,反对这一协议的大有人在。阿拉法特在谈判后没有径直返回加沙,而是先到埃及等国家访问,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从以方说,协议签署后,内塔尼亚胡联合政府出现分裂,面临信任危机。以色列议会本来要在上周对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后经内塔尼亚胡要求推迟到两周后举行。命运难卜的内塔尼亚胡政府遂对巴态度趋硬,在执行协议问题上发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拯救巴以临时和平协议,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克林顿总统当然了解巴以双方领导人的处境。他这次访问将着重向巴以解释临时和平协议对双方的好处,减少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执行协议所遇到的阻力。在以色列,克林顿将在耶路撒冷与内塔尼亚胡举行会谈,并在那里发表演说,强调美国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以及对其安全问题的“持久承诺”。 克林顿这次给以色列带去一份不小的礼物:除了每年30亿美元经济和军事援助,还答应提供12亿美元帮助以色列执行临时和平协议。在访问结束前,克林顿还将赴玛萨达要塞参观。那里曾是古代犹太人抗击古罗马军队的地方,人数不多的犹太人被1.5万古罗马军队包围, 他们宁死不屈,集体自杀。这个要塞成为犹太精神的象征。克林顿访问这个地方,显然是意味深长的。 克林顿访问加沙让巴勒斯坦感到高兴。一些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建国31年美国总统才去访问,而巴勒斯坦宣布自治才4年多, 美国总统就来了。另外,11月30日,美国倡议召开了45个国家参加的支持中东和平与发展会议,共为巴募捐30多亿美元。这也被巴认为是美国态度变化的一个具体表示。 克林顿在自己处境不利、困难很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中东之行,显示出他推动中东和平的决心。中东形势与美国利益攸关,巴以临时和平协议是克林顿今年取得的一项重要外交成果。对他来说,这项协议只能推进,不能夭折。在受绯闻案困扰的严峻形势下,他更需要在外交上作出成绩,以在民众中树立不受干扰、埋头实干的形象。 (本报华盛顿12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