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原是对二战中先胜后败的德国将军隆美尔的称呼。此次美军挑选这样一个不吉利的代号作为对伊空袭行动代号,可能是这场不算是漂亮的空袭战的一个伏笔。空袭结束了,但硝烟散去后却引发了更多的议论和思考。 空袭的效果 持续4天的空袭效果如何,是人们当前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 由于现代战争是不见面的非线性战争,所以目前恐怕任何人都难以对空袭效果作出最权威的全面评价,即便是美国人自己也很难说清到底取得了多大战果。美国军方宣称,总共袭击了120多个目标,摧毁了其中90 %以上。从战后发表的战报、被摧毁的目标及空袭中死伤的人数等现象分析,美国实际摧毁的目标数量可能只有预定目标数量的60%左右,不太可能达到80—90%。被击中的目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重创是可能的,但完全摧毁则是不可能的。所以,此次空袭达成的军事目的十分有限。 此次空袭,美英动用了最现代化的高技术武器装备,而伊拉克基本上是使用轻型武器和非制导武器进行抵抗,这种空袭和反空袭的较量完全不是在一个水平上进行的,就连平常正常军事训练中的对抗强度也没达到。所以,不能过分渲染此次空袭作战的样式和效能。很简单,这种没有电磁干扰环境、没有恶劣气候影响、没有强威胁对手的作战,对指导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并没有多大的军事实用价值。 空袭的特点 空袭是美军在现代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常用的一种作战样式,战后以来美军曾发动过多次空袭作战,不过,像“沙漠之狐”这样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空袭行动还是比较少见的。此次空袭的特点是:①巡航导弹成为首轮空袭的主角。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虽然也是首先使用战斧式巡航导弹进行突袭,但同时也伴有大量隐形战斗机和攻击机群。此次空袭行动中,美国破例第一次在独立空袭战役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全部使用巡航导弹,从而形成导弹战局面,这在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②以精确制导炸弹作为空袭的主要武器。在整个空袭行动的报道中,不断有狂轰滥炸的说法,其实,此次美军空袭作战使用的基本都是精确制导炸弹,命中精度较高,所以应该被描述为远程精确打击,而不是像越南战争时那样的狂轰滥炸。③空袭行动全部选择在深夜和黎明。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虽然也进行了大量夜间空袭,但由于绝大多数海军舰载机和很大数量的空军飞机都不具备夜战能力,所以更多的空袭还是选择在白天进行。这次空袭干脆全部在夜间进行,说明美军参战飞机已经全部具备夜间作战和识别能力。④以海、空军为主要作战兵力。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不断改进,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此次空袭作战中,B—52H战略轰炸机携带20枚巡航导弹从印度洋起飞,往返数千公里,远程奔袭,体现了现代空中力量无所不达和远距离突袭作战的特点。海军“企业”号航母在海湾值勤已达半年之久,按规定应该换防回国,由于战事紧急,加之前来换防的“文森”号航母尚未抵达,就单枪匹马地参与了前两轮空袭,其护卫舰艇也在战场上发挥了支援作用,从而为在大规模空袭作战行动中使用单航母战斗集群作战开创了一个先例。 动武属于临时性决策 空袭行动开始之后,人们一直都在为空袭发起的时机议论纷纷,其中议论最多的当然是克林顿遭弹劾一事。许多分析家都认为,克林顿作为美国总统和三军总司令这样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断然不会从个人得失方面去决定战争日程,而美国众议院也不可能在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继续讨论总司令的弹劾问题。谁知,克林顿签发开始“沙漠之狐”作战命令是在进行弹劾辩论的头一天,决定结束战斗又恰恰是众议院确定弹劾之后的3个小时。匆忙开始,草率结束,时间上又如此巧合, 这不得不让人对克林顿的动武意图产生怀疑,同时也使人对国会的强硬和严格按程序办事感到惊讶。从军事准备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按照原计划,12月23日左右包括航母战斗群和作战飞机等增援部队才能部署完毕,部队抵达战区后还要熟悉环境、分配任务和进行指挥协调等工作,所以真正具备作战能力应该是在12月25日以后。但出乎人们意料,15日巴特勒递交了核查报告,16日核查小组撤离巴格达,17日美英就干上了,连北约盟国都没来得及通气,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在战争中使用一个航母战斗机群作战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迹象都说明,美国决定发起这场空袭属于临时性决策。 空袭结束后的美伊关系及武器核查 经常使用武力威胁,必要时直接动武;同时辅以没完没了的核查,再加上全面而长期的遏制和制裁;此外,极力扶植伊反对派,使之不断壮大,直到能够与萨达姆分庭抗礼,夺权执政为止。这是美英试图搞垮萨达姆的全套方略。 空袭结束后,美国和英国如何重新确定对伊关系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从目前形势分析,它们仍将继续对伊保持军事压力,同时也将保持对伊遏制和封锁的政策。 关于如何使对伊武器核查继续下去的问题,预计也将在近期作出新的调整。联合国特委会多年来的对伊核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在两个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①特委会组成人员中,绝大多数来自曾经在海湾战争中对伊作战的国家,如美、英、澳等,其中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就是澳大利亚人,这种既是当事人又是法官的做法引起了伊拉克的不满。②作为安理会的专门派出机构,特委会却经常超越权限,包括向美英私下透露核查结果和未经批准就擅自撤走特委会成员等等,恰恰是这些做法使特委会与伊拉克的关系越弄越僵,从而给美英采取武力行动提供了借口。 武器核查是结束对伊制裁的前提,因而核查工作必须继续下去,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继续核查工作。近几天,俄罗斯和法国等都提出一些议案,预计还将有更多的国家就此向安理会提交议案。无论安理会的表决结果是什么,看来特委会的人员组成与核查方式是得要改变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