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一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又重新焕发青春,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们积极推动了“问题”作家作品的平反,领导了1980年代的各级文学机构、文学期刊和文学评奖,创作了《随想录》《归来的歌》《杜晚香》《洗礼》《干校六记》《洗澡》等著名作品,出版了重要的个人旧作或全集、文集、选集,参与了中外作家之间的文学交流,为他们举办的纪念活动也成为1980年代文学的重要事件。他们的这些文学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1980年代文学的繁荣,同时也带来很多复杂因素。可以说,他们对1980年代文学的影响十分深刻。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这些作家在1980年代的文学活动基本上处于一个“两不管”地带。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认为,他们在1980年代的文学活动属于当代文学的研究范畴,而研究当代文学的人则认为这些作家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他们的文学活动自然是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再加上大家普遍认为,在1980年代这些作家基本上处于人生的暮年,不会再有什么大的作为。所以,无论是从1980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四十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中国现代作家①在1980年代的文学活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基于中国现代作家1980年代文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问题”作家作品的平反 在1940至1970年代,相当一部分作家因为各种原因被打入另册,十年浩劫结束以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很自然地得到了平反改正,但也有少数作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其平反过程阻力重重,复杂而又坎坷,争取平反甚至成为他们晚年最重要的生命活动。在这些作家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丁玲和胡风。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平反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他们人生暮年的生命写照,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复杂关系。 对于丁玲在1980年代中国文坛的表现,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不少学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如果争议和研究的焦点不能够关注到丁玲在1980年代为自己平反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这些争议和研究也就很难说是真正做到了知人论世。而实际上,“丁玲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争取彻底解放——即历史问题平反的状态之中。丁玲的晚年心态及晚年形象,受到历史问题平反这一因素的严重制约”②。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南京自首”问题给丁玲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1980年代丁玲为洗清当年的冤屈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就很难理解她在1980年代为什么那样对待沈从文,也难以理解她跟周扬的冲突何以到了那种水火不容的地步,也无法明白她为什么在1983年6月30日开始撰写长篇回忆录《魍魉世界》,而仅仅一年之后她就终止了这部尚未完成的回忆录的写作。丁玲写作这部回忆录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当年的真实情况,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诉说给人们”,并以此推动“这一重大历史错案”③的彻底解决。基于这样的目的,当1984年8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发出《中组发九号文件——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以后,当年的8月23日,《魍魉世界》的写作就自然终止了。在此意义上,我们或许也可以说,写作《魍魉世界》对于丁玲而言是一件十分痛苦而又艰难的事情,当她的历史问题最终得到彻底解决以后,她就再也不愿意继续这部回忆录的写作了。这可能跟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晚年的回忆录写作都不相同。 类似的情况还有胡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大案件应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大的一个历史案件,牵涉到的人数“按正式的资料统计达两千多人”。④而这一案件的平反却并不容易,从1980年第一次平反,到1988年胡风去世3年以后他本人获得彻底平反,这中间牵涉到多少复杂的历史问题,胡风的家人和他那些与他一起受难的朋友又为此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这一艰难曲折的过程实在是解读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难得的个案,值得深入细致的探讨。仅就文学方面而言,胡风就撰写了6篇回忆录⑤和《胡风晚年作品选》等作品,梅志撰写了《往事如烟》《伴囚记》《在高墙内》等三部重要回忆录,晓风编辑出版了《胡风评论集》《胡风杂文集》《胡风论诗》等作品选集,这些努力与其他方面的工作一同为胡风案件的彻底平反,为彻底改变人们心中胡风的历史形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 对于这些作家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学界关注较少。实际上他们中的不少人在1980年代仍在坚持文学创作,其创作构成了1980年代文坛的另一道风景。当我们说19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时,其不言自明的所指似乎就是1980年代前期的新启蒙文学和后期的现代主义文学,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在承认这种基本文学格局的同时,我们同样不应该忽视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包括其旧作、文集的出版同样是构成19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的一种色调。由于这些作家名气更大,其作品的发行量也往往十分惊人,在1980年代前期,他们的创作普及面可能更为广泛。所以,在讨论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作家的作品。他们在1980年代的创作主要包括三类。 纯文学创作。虽然这些作家已经进入人生暮年,创作力整体衰退,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创作出一大批较为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甚至成了他们创作道路上的又一个高峰。“经过近30年的沉寂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创作激情,好像‘凤凰涅槃’,重新获得了艺术生命。”⑥在这一时期,巴金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5本散文集《随想录》;艾青创作出了著名的诗集《归来的歌》;曹禺写出了他的又一部剧本《王昭君》;杨绛写出了她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三部作品《干校六记》《将饮茶》和《洗澡》;作为一个作家,韦君宜的两部重要小说《洗礼》《母与子》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也在这一时期,丁玲一边为洗刷自己的清白而奔走呼告,一边又创作出《在严寒的日子里》《杜晚香》《母亲》等重要作品。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版的重要作品还有: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卷、陈敬容的诗集《老去的是时间》、冰心的散文集《三寄小读者》、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曹雪芹》、陈白尘的剧本《大风歌》、聂绀弩的诗集《散宜生诗》、沙汀的长篇小说《青坡》《木鱼山》《红石滩》等。这些作品与反映中国现代作家1980年代创作新貌的“近作丛书”22册构成了1980年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