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为遗产继承概念的“heritage” (一)遗产与遗产继承 要理解当代具有全球主导地位的英法文献中的遗产讨论,首先需要辨析几个近义词。法语里有两个指遗产的词:patrimoine和héritage。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法语里一直用patrimoine(对应的英语为patrimony或legacy)指公共意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其词根源于拉丁语pater(=father,父亲),本义为前人“遗留”给后人的资产,和中文的“遗产”概念一致。Héritage(对应的英语为heritage)在法语的遗产文献中不常用,其词根源于拉丁语heres(=heir,继承人),本义是作为继承人的今人所“接收”的前人遗存,“可能从过去所继承的东西”(Taylor et al.2015:312)[1],即“被继承下来的东西”,更多地意味着以今人的态度、意愿与需求为中心,带有有意识的自主继承含义。因此,由于词源的不同,与法语patrimoine不同,英语heritage兼有双重含义: (1)指作为过去之遗存的“遗产”,是个静态的名词概念。 (2)指“继承”的行为,是个有动词意味的名词概念。“因此,heritage与继承的观念(idea of inheritance)有关”(Taylor et al.2015:312),其常用词义(1)实质上只是词义(2)的衍生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heritage时而只指前者,时而偏重后者,时而兼有双义。本文将在必要处,将heritage理解为遗产继承或带引号的“遗产”。 在当代的遗产话语中,指具体遗存时,法语patrimoine和英语heritage的含义一致,因此patrimoine常被意译为heritage。比如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法文版中的patrimoine均被英译为heritage。在所有讨论遗存对象的文献中,这两个词的含义也是一致的。然而19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两个遗产研究流派——“Heritage Studies”(遗产继承研究)与“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批判遗产继承研究),本质上并非研究具体遗存的历史、特征或劣化成因等,而是heritage这个词的本义——其词义(2)文化自觉意义上的继承观念、行为、权利关系与社会影响。如果只是将这两个流派的名称理解为“遗产研究”与“批判遗产研究”,就抹杀了它们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以具体遗存为核心的“遗产研究”的本质区别。
图1 戴维·洛温塔尔(David Lowenthal,1923-2018)(图片来源:https://www.rgs.org/RGS/media/RGS-Media-Library/Geography/obit2019-David-Lowenthal.jpg?ext=.jpg[2022--01-03]) 如后文所示,被誉为“遗产继承研究之父”(Gentry and Smith 2019:1148)[2]的戴维·洛温塔尔(David Lowenthal,图1)在其1996年的名著《遗产继承圣战与历史战利品》(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后文简称《圣战》①)中,频繁地交替使用heritage和legacy(或patrimony)②,显然并非为了使措辞更丰富,而是旨在精确表达不同的遗产概念。由于法语patrimoine并无今人自觉继承的含义,法国学者造了一个新名词:patrimonialisation(遗产化),用来表达把过去的某些事物视为值得继承的遗产的过程。该词常被英译为英式拼法的heritagisation或美式拼法的heritagization,然而,由于heritage已有自觉继承之意,因此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帕特里克·赖特(Patrick Wright)认为这种英译“很别扭”(awkwardly)(Wright 2009:xviii)[3]。 (二)文化自觉意义的遗产继承 “美国在1960年代才首次听说‘heritage’这个词,该词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到广泛应用”(Lamprakos 2014:36)[4]。米歇尔·兰普拉科斯(Michele Lamprakos)在一篇长文里的这个小小注释反映了两个重要现象。 首先,作为13世纪已经出现的词,heritage在1960年代之前通常用于私人事务领域,直到1960年代逐渐波及文化—社会领域,不仅和最广泛地与过去有关的对象——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关联起来,而且开始指一种文化自觉的继承与弘扬运动。洛温塔尔就此谈道:“诚然,遗产继承(heritage)和人类一样古老。史前的人们也遗赠物品与目标;善与恶的遗产(legacies)充斥荷马史诗、旧约与儒家训言。但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遗产继承(heritage)才成了一种自觉的信念”(Lowenthal 19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