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前后,“躺平”一词出圈流行,并被频繁运用于新闻报道、网络视频和社交媒体。何谓“躺平”?“躺平”源自2016年互联网饭圈用语“躺平任嘲”,意为“我放弃了,躺下来任你嘲讽”[1]。而今“躺平”已从单纯的字面意思——躺着平放自己的身体使之舒展,演化为精神上的颓废、放松甚至是自我放弃。“躺平”引起全网关注并非偶然,从近年来“丧文化”“佛系文化”等词语的先后出现可窥见“躺平”的踪迹。与此同时,与“躺平”现象相随而行的高频词汇“内卷”也作为“躺平”的成因被反复提及,面对学习、就业、择偶、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压力,部分青年人选择降低自己的欲望,不回应父母和社会的期待,甚至放弃努力、苟且偷生。其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典型群体是出没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以打零工“日结”方式为生的“三和青年”[2]。他们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学历低、零技能、抗压力差、缺乏资源。“三和青年”的日结工作仅仅为了吃饭生存,而吃饭仅仅为了继续活着,他们没有更多的欲望,也承受不了更多的欲望,大部分时间就无所事事地“躺平”。 以“三和青年”为代表的“躺平”现象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吗?“三和青年”的出现显然与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那么,城市化出现时间更早程度更深的欧美国家和经济变迁更早更大的日韩等东亚国家,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是否也出现过与中国“躺平”现象类似的状况?如若存在,它们被如何命名?用于描述、指代哪类青年群体?这类青年群体具有怎样的文化表征?与“躺平”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性和差异性?本文试图回溯欧美国家的“尼特族”、日韩社会的“低欲望”和“独居文化”现象,探索它们之间的演化及与“躺平”的关系,并探求全球相关国家如何应对这类“躺平”现象。本文基于知网外文库、Sci-hub等国外书籍文献库中以英语语系为主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在《教育与就业》(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青年研究》(Journal of Youth Studies)、《媒介与社会》(New Media & Society)、《社会与家庭研究》(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等学术刊物中,均有研究年轻人类似“躺平”状态的相关成果,其中“尼特族(Neet)”的研究文献最为丰富,“尼特族”在不同国家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演化也最为多元。总体而言,源自英国的“尼特族”不仅在欧美等诸多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青年现象”,甚至漂洋过海,传播到南非、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的“低欲望现象(Teiyokubo Shakai)”、韩国的“独居现象(Honjok)”可视为“尼特族”在东亚传播并经过在地化后的社会文化产物,而“低欲望文化”“独居文化”又深刻影响中国青年群体的“躺平”文化现象。 一、欧洲“尼特族”的多元面向 “尼特族”是英文NEET的音译,有时也被意译为“啃老族”。“尼特族”一词源于英国,可查到的文献显示来自一篇名为“搭建鸿沟桥梁”(Bridging the Gap)的研究报告,由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Social Exclusion Unit)于1991年发表。报告指出,英国年龄在16至18周岁且刚结束义务教育的年轻人中,大约有百分之九为“尼特族”,即不工作,不上学,不愿接受职业培训的人。2012年,在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EuroFound,以下简称欧洲基金会)发布的针对“尼特族”年轻人的报告中,进一步将“尼特族”界定为五个方面:经常处于无业状态、低交流欲望、不愿参加活动或组织、投机心理者、自愿成为“尼特族”的人群。对此,弗隆(Furlong)对上述“尼特族”涵盖人群的说法提出异议。他认为,“尼特族”应该包括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这类型人群并非因为自身经济条件出问题或缺少工作机会而沦为具有“尼特族”特征的群体,相反,他们主动选择放弃工作,放弃世俗的社会组织活动,去世界各地旅行、做义工、打零工、换住宿,享受所谓的间隔年(Gap Year)的生活方式[3]。 “间隔年”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人一方面受反越战示威、反种族运动浪潮鼓动,另一方面也被伦敦前卫的时装风潮和流行音乐所裹挟,形成了独特的嬉皮士文化,他们用公社式的集体生活或廉价的全球旅行表达他们的政治主张,批评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嬉皮士们被公认为是“间隔年”最初的实践者,带有特定的反抗现行社会生活和主流文化的价值倾向,但随着“间隔年”成为欧美国家青年人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政治意味被弱化,降维成全球旅行或是游学的代名词,特指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前,利用为期九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一次长期旅行,去体验异国的生活和文化,以此充实自身的社会经历、开阔眼界,在旅途中进行自我审视与思考的一种文化潮流。据美国间隔年协会(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统计,每年大约有3万至4万名学生选择间隔年,“2015年这一人数比2014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4]。选择“间隔年”的青年群体规模日益壮大。 选择间隔年,享受旅行、打零工、做义工,甚至躺平休息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机会和时间资源,更需要充满对自己人生规划进行实验性探索、乐于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就此而言,“间隔年”群体似乎与无欲无求选择自我放弃的“三和青年”等“躺平”群体迥异。由此可见,欧美国家对于“尼特族”的界定范围较为宽泛与多元,“尼特族”容纳了各种类型且拥有多元文化价值的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