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匈牙利举行实行多党制以来的第三次议会大选。执政的社会党志在必得。四年前他们上台时,整个匈牙利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们在困境中艰难跋涉,曾有过窒息的感觉和夭折的危险,但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由于决策对头和措施得当,终于“柳暗花明”走出了困境。经济取得显著成效,被国际舆论普遍看好,有些甚至认为“匈牙利有可能成为东欧经济发展的楷模”。然而,选举的结果是无情的,社会党又一次被赶下台,领导匈牙利经济走出困境的社会党在这次大选中获得最多的是困惑。 要解开困惑,有必要以三次大选为线索,回顾一下匈牙利这九年的曲折历程。 匈牙利是东欧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之一,执政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工人党被迫下台。1990年3月25日和4月8日,匈牙利分两轮举行实行多党制以后的第一次全国“自由大选”,选举新的国会,在一片“打倒共产党”的叫喊声中,一些人甚至提出“选谁都可以,只要不选共产党!”的情况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左翼政党原执政的匈社工党分裂后成立的社会党和保持原党名称的社工党均在大选中失败。在登记注册的52个政党中,有19个参加竞选。根据第一轮选举投票,只有获得4%以上选票的前6个党才能进入国会。社工党因得票未达到4%而不能进入国会,失去参政机会。两轮选举的最终结果是:民主论坛得票42.75%,在国会中获得164个议席: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得票23.83%,获92席;独立小农党得票11.14%,获44席,社会党得票8.55%,获33席;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各得票5.44%,均获21席;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获11席。社会党虽然进入国会,终因没有一个政党愿意与它联合组阁而沦为在野党。不管社会党如何更名改姓,声明与共产党划清界限,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由右翼政党民主论坛同独立小农党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联合执政。 民主论坛虽然上台了,但好景不长。1990年下半年发生了汽车工人大罢工,政府威信江河日下,接着民生论坛党内又发生丘尔考等人分裂事件,引起很大波动。在执政的四年时间里,全国生产下降20%,外债增加53亿美元,工业生产下降一半,农业生产情况更糟,物价上涨,失业人数剧增,贫困线以下人数达到1/5,预算赤字庞大,债台高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广大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称其为“一些好心的外行人搞坏了经济”,在新的一轮大选中只好另作选择。 1994年5月8日和5月29日,匈牙利又分两轮举行第二次议会大选。这次共有15个政党参加竞选。选举的最终结果:社会党获得52.85%的选票,从而赢得386个国会代表席位中的204个席位;自由民主者联盟获70个席位;原最大的执政党民主论坛在大选中惨败,仅获37个席位;独立小农党获26个席位,基督教民主人民党获22个席位;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获20个席位;其它获1个席位,尚有5个席位留待日后决定。包括工人党(1993年3月社工党更名为工人党)在内的其他9个政党因在地区党派代表选举中得票率未达到5%而不能进入国会。根据选举结果,社会党具有单独执政资格,但仍与自民盟组成联合政府。这个大选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丧失政权的社会党在这四年中卧薪尝胆,他们的“目标是使国家真正改造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真正运用社会主义思想”,处于在野党地位不可能实现目标,但他们敢于制造这种气氛,这种气氛和人们的情绪一拍即合。与此同时,社会党成功地制定了竞选纲领,它针对匈牙利的时弊,将竞选纲领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福利政策上。主张改造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现代化,在私有化问题上强调吸收外资和加强社会监督,在对外政策上提出外交为对外经济活动服务,处理好同邻国的关系。它特别强调,在人民生活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改善生活福利待遇,减少失业,制止通货膨胀等,以缓解日益紧张的社会冲突。这样的竞选纲领符合民意,使社会党一举获胜。 社会党虽然上台了,日子并不好过,预算赤字达3600亿福林,对外收支赤字达40亿美元,毛外债达290亿美元,相当于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内债3.8万亿福林,几乎相当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据说只要对外收支赤字再增加10%,国家就会完全失去筹措资金的能力,将面对经济崩溃的命运。 在严峻形势面前,霍恩政府开始改变政策走向,从主张扩大福利变为削减福利,宣布实行一系列紧缩措施。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国家财政体制,调整税率,加强对税收的监督,增设补充关税,对匈牙利货币福林进行了大幅度贬值,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降低贷款利率,刺激投资增长,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各种补贴,加速私有化进程等。社会党执政四年,政绩也是显著的,经济已逐步走出困境,高赤字、高债务,高通胀等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痼疾已得到缓解,宏观经济不平衡状态开始扭转,转轨继续深入,各种经济关系逐渐理顺,市场机制初步确立。长期困扰匈经济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4年8%下降到3.3%,国际收支逆差从1994年40亿美元降至17亿美元,净外债由1994年290亿美元降至190亿美元。这一切都令社会党踌躇满志。 1998年5月10日和5月24日,匈牙利再度分两轮举行第三次议会大选。第一轮选举的结果表明,左翼政党社会党获得约30%的选票;右翼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的得票则为29%,其他参加选举的10个政党的票数都大大低于这两个政党。执政党与在野党得票相当,左翼政党和右翼政党难分胜负。这为第二轮选举笼罩了一片迷雾。第二轮选举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右翼政党青民盟击败了执政党的匈牙利社会党。在议会386个席位的争夺中,青民盟获147席,社会党获135席。由青民盟组建下届政府,社会党只能敦促青民盟确保他们在执政四年中所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即使处在反对党的地位,也将捍卫在过去四年中努力奋斗的成果。 三次大选,社会党在政坛上的地位跌宕起伏,带有些戏剧性,当他们第一次被赶下台时,曾经有舆论预测,“社会党二、三十年难以翻身”,然而仅隔四年,他们便奇迹般地在匈牙利政坛重新崛起。同样仅隔四年,在他们政绩蜚然之时,又意想不到地被对手击倒,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艰巨性和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过去,匈牙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地去“计划”经济,结果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在东欧各国中,匈牙利是最早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没有冲破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羁绊。剧变后由民主论坛、小农党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组成的首届联合政府,在执政的四年时间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等政治制度初步得以确立,政局比较稳定,但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却步履维艰。社会党内集聚了一批卡达尔时期的经济改革专家,他们执政后,试图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对当时的经济状况,采取一系列紧缩政策,加大改革的力度,扩大开放的程度,这些做法,对改善宏观经济是有益的,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也是有益的,使匈牙利经济在较短的的时间走出了困境,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受到损害,生活水平下降,贫困面进一步扩大,1/3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些做法也许从匈牙利的国情出发是迫不得已,曾有人用一个字概括匈牙利私有化的特点即“卖”。将3/4以上的国有企业出售给外国,还准备大量出售土地;为使匈牙利尽快加入北约和欧盟,处处紧跟西方,使很多人担心丧失国家的自主权,也使广大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社会党的支持者减少,社会基础削弱。经济体制转轨,常常使执政党面临两难选择,而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改革需要成本,转轨要付代价,天上不会掉下一个发达的匈牙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时期是以广大人民的血泪为代价的,匈牙利的转轨实行“渐进式”,试图用较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个代价,以避免引起社会的震荡。匈牙利“渐进式”的转轨既给执政党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执政党带来机遇,“渐进式”毕竟使矛盾不会一时激化,社会党经过两年的努力,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作为执政党的社会党应该看到这个“好转”之中,有广大群众付出的代价,不管从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都应对广大群众付出的代价有所交待,然而社会党却将“好转”全都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作为政治资本到处吹嘘,以为凭此就可在新的大选中取胜,从而放松了竞选工作,到头来,只能以执政党的下台去为他们实行的经济体制转轨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