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作为日本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在1996年众议院大选中首次被采用。日本政界认为,“政党、政策本位”的小选举区制,是日本政党政治向健全的两大政党制转换的一个目标。然而,众议院选举的结果,自民党复权,在野党势力大减,两党制目标尚远。日本的政党政治想以英国的两党制为模式进行改革,可是又显得条件不太成熟。 一、小选举区制——从“派阀本位”到“政党、政策本位” 作为选举制度,一选举区选出1~2名候选人的称为小选举制。从落选的可能性出发,各政党推举1名候选人参加竞选,所以又叫做“政党本位”的选举。如美国议会的众参两院、英国的下院,采用的是典型的小选举制。一选举区选出3~5名候选人的叫作中选举区制。候选人超过6人的称作大选举区制。 日本的众议院选举,战后一般采用中选举区制。在中选举区制度下,同一选举区可以推选复数的候选人。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中选举区制的众议院竞选不是在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进行,而是在自民党内部的各个派系之间,整个选举呈现同党志士之间的格斗。所谓自民党总部的选举对策委员会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从每个候选人的立场来看,所能依靠的只能是派阀的帮助,借助派阀的力量去排除同一政党中其他的候选人。自民党派阀的形成与发展,中选举区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中选举区制被称作“派阀本位”的选举。 “派阀本位”的中选举区制对自民党长期执政极其有利,这是因为政策方面的争议与投票行动本身没有关系。以1989年日本参议院选举和1990年的众议院选举为例。日本参议院选举是采用小选举区制,政党之间政策论战与投票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的选民强烈反对消费税的实施;再加上里库路特股票贿赂案件,选民对自民党表示极大的不信任。所以在那次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没有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执政党和在野党势力逆转,自民党遭受了历史性的失败。可是半年以后的1990年众议院选举就不同了。由于众议院采用的是中选举区制,它不是“政党本位”的竞争,而是同一选区内自民党内几个派阀之间的较量。政策的分歧没有影响选民的投票行动。在那次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并没有因为消费税和股票贿赂事件而败北,自民党政权仍然得以维持。 1996年的日本众议院选举是战后首次采用小选举区制,又加上了比例代表并立制。新选举制度以选择政权机能的小选举区制和能够多方面反映民意的比例选区为基本内容。它作为日本政治改革法案的重要一环,在1994年年底的日本国会上通过。 小选举区制比例代表并立制的基本内容如下: 1.小选举区制,一个政党只能推选1名候选人。 2.众议院的议员总数由511人减少到500人,小选举区定数为300人,比例选区定数为200人。 3.二票制,即投票人投两张票,小选举区的一张选票写上候选人的名字,比例代表选区的选票写上政党的名称。 4.选举日期缩短。1980年的众议院选举总共持续20天,1990年减少到15天。为了减轻候选人的负担,1993年减少到14天。1996年的众议院选举仅为12天。 5.有效票数的限制。在小选举区,得票最多的当选。然而,如果没有达到有效投票数的1/6的话,不能当选。 6.强化连座制。所谓连座制,就是说与候选人有一定关系的人一旦在选举中违反有关规定,候选人当选无效。连座制在这次众议院选举中首次运用。连座制的对象不仅仅是政党、工会、宗教团体、后援会等等,就连地区的党支部也是连座的对象。处罚相当严厉,除了“当选无效”以外,5年期间不准成为候选人。 首次实施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是向“政策、政党本位”选举制度的转换,是日本政治制度改革以及两党制的一大目标。主要的6大政党,即自民党、新进党、社民党、新党魁党、民主党、共产党,围绕着日本当前面临的行政改革和财政改革两大课题进行政策论战。据日本原副首相、现在从政界引退的藤田正睛说:“这是继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注:1996年10月21日〔日〕《读卖新闻》。) 二、在野党势力大减——两党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1995年以来一直是由自民党单独执政。1993年由于自民党的分裂,日本政治进入了一个非自民党的联合执政时代。宫泽、细川、羽田、村山、桥本,内阁频繁变动。1996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的奋斗目标是超过半数,重掌政权。计划小选举区获187议席,比例代表选区获65席位,确保252议席。 新进党的目标是成为第二大党,向比较第一党迈进。具体目标,比例选区获定数200议席的1/3;在小选举区的50个重点区,成为比较第一党。总目标获过半数的席位。 社民党由于众多的党员退党参加了民主党,所以土井党首提出“从零开始出发,无论如何要获得20议席以上。” 民主党的目标是要超过现有的52议席。 新党魁党感觉到新选举制度对小政党不利,可是该党无论如何要保持众议院解散前的9个议席。 共产党在比例选区的最低目标是20议席,再加上小选举区的席位,超过20议席是颇为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