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前进到社会公认的发达状态,就是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结束前民族国家状态,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是任何国家社会与政治发展的第一步。前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是:(1)民族矛盾、种族矛盾十分尖锐,未形成民族国家;(2)国家分裂,地方割据,未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或虽然建立了中央政权,但政令不畅通,虚有其名;(3)公民未形成统一的社会政治价值观,而分别忠于地方首领、酋长、宗教领袖,不忠于国家;(4)国家处于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的长期统治之下。结束这种状态是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结束以后如何继续发展,各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刚刚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民族国家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其前途命运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战略选择的问题。所谓战略选择,即对社会和政治发展所处阶段和具体目标的确定或选择,对实现目标的道路、方式、步骤和方法的选择等。 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战略选择中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政府体制或政府模式。政府体制集中反映了战略选择中的“道路”、“方式”等内容。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政府体制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了各式各样的发展战略及其发展模式。 一、目标体系 这里讲的目标即民族国家建立以后的社会发展目标。发展目标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目标,它们构成了一个目标体系。 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不能根据少数人的主观意志去制订,而必须根据民族国家的国情。民族国家刚刚建立时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主要有:贫穷落后;政治动荡不安;政府能力低;贫富悬殊,分配不公;政府腐败;社会秩序混乱;缺乏法治观念,人治现象严重;参与危机,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这些国家国情的重要方面,为其确定发展的目标体系提供了选择的条件。根据民族国家建立后所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我们认为,一个民族国家建立以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是思想解放、经济增长、政府能力、政治稳定、公平分配、政府参与。其中三个是政治目标,一个是经济目标,一个是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目标,一个是思想文化目标。 思想解放。所谓思想解放即从传统的落后的、僵化的价值观念、信仰、行为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其中包括从西方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接受或创造出新的、与现代科学相联系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这是一个国家制订的基本政策和发展战略、摆脱落后的前提,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首先倡导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思想解放可以通过政治动员去实现,但思想解放成果的巩固和进一步解放,则需一定的社会条件,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化、社会交流的增加等。也就是说,真正的思想解放是建立在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因此,思想解放也可以表述为以接受或创造新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文化发展。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多种解释,有的解释为“一个国家经济按人口平均产出的增加率”;有的解释为“向本国人口提供日益多样化的经济物品能力的长期增长”。(注:参见林叶、孙伟化《中国经济增长论》,32页“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点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增长属于物质方面的发展目标,为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为人们的生存、享受提供物质,为政治民主、政治稳定、社会公平、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道理很简单,要公平分配首先必须有财富,要发展教育和文化,必须有经济基础。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任何社会都渴求的发展目标。 政府能力。这里讲的政治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控制社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使人民忠实于国家、认同政府、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二是控制自身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使自己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用有限的权力,反贪治腐,不脱离社会和人民;三是领导社会发展和前进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能正确制订有关社会发展战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四是外交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国际交往中,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保持自己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应有地位,树立国家的形象;五是办事效率。这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何一种能力的不具备或弱化都会影响政府效能的发挥。 政府是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主体和领导力量。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尤其是没有领导社会发展的能力,该社会就难以向前发展。 政治稳定。所谓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在面临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压力的情况下,运用调节机制调节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保持政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有序性的状态。政治稳定与其他发展目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是民主政治、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完善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参与政治,又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政治,在政治动荡中是不可能实现这种有序政治的。政治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而政治动荡常常引起政策多变和社会秩序的破坏,最终破坏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公平分配。经济增长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物质财富的增加。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往往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因而不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包含公平分配,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公平分配就是按同一尺度公平地决定各人参与分配的份额。(注:钱世明主编:《公平分配》,18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这里的同一尺度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分配分为微观的公平分配和宏观的公平分配。微观的公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及其产出效率进行分配,一切有投入根据和与投入相适应的收入都是公平的。(注:钱世明主编:《公平分配》,3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这是从纯经济学的意义上说的,但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意义上说,从经济政治学的意义上说,又是不公平的。因为占有亿万资本的人与不占有资本或占有很少资本的人的投入数量与产出效率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不公平的。因此,需要政府在宏观上进行调节。经过调节以后,人际之间保持公众能够承受的、适度的收入差距,这就是宏观上的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