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作为一个由多个地区和多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其发展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具有极大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主张,对未来的预测,宜近不宜远,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本着这一想法,仅对21世纪初期(大体为2015-2020年之前)的国际战略格局作以下粗浅展望。 一、经济格局:全球化与多中心并存。在21世纪,谋求经济振兴和人民生活改善将进一步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首选战略目标,以经济合作与竞争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竞赛将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轴。各国经济发展的外向性将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增强,都在下大力气提高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投资和技术的依赖增大,进一步致力于改革开放,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多中心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突出的是欧洲、美洲、亚洲三大经济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欧盟在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基础上加速向全欧一体化迈进,并继续其东扩势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向南扩展,21世纪初将建成涵盖整个南北美洲的全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范围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成员国不断增多。世界经济格局的多中心还体现在各国的国家经济利益至上方面,无论全球化还是集团化都取代不了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明争暗斗。 二、政治秩序:多极化与一超并存。以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实力对比不断变化为基础,国际政治秩序的多极化走向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内容。国际间合作与对话的加强,正是这种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反映。国际问题要靠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大国及当事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绝非任何国家的“一言堂”能够决定。预计到2020年前后,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的态势将进一步明朗。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虽随其他力量中心的形成和壮大而相对削弱,其经济繁荣的局面也难以永久维持下去,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仍可望保持。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的实力和影响日益扩大,无疑是世界上可以与美国一争高低的一大力量中心,但其各个主权国家成员之间的纠葛会冲淡与美国的竞争力。到21世纪初期,日本有可能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依靠其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恢复昔日的繁荣,并加快走上政治大国的步伐。俄罗斯迟早总会结束政局的动荡,并摆脱经济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的状态,逐步走上重振大国雄风之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中国,必将克服重重困难,打赢改革开放的攻坚仗,步入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中国,还有俄罗斯、日本,都将成为21世纪世界秩序中重要的一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存在下去并得到加强,特别是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及协调各国共同解决环保等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但它仍将是一个多边国际磋商和仲裁机构,而不是“世界政府”。 三、科技发展: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各国间差距扩大。世界正处于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信息化的影响遍及全球各国,伸展到生产、生活、工作、教育、文化、交通、通信、金融、贸易、管理等各个领域。信息化通过渐进的过程实现革命性的演变,其作用和影响比过去的工业革命更为深远。一方面,信息化使技术和知识的传播更加不受国界的限制,有利于多数国家共同发展,分享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经济技术基础不同,至少在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四、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乱。总体而言,世界将更加和平与稳定。由于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战略重点放在振兴经济之上,大国之间严重对抗的局面不会重现,世界大战的危险并不存在。与此同时,局部动乱的形势不仅仍将继续,而且有扩大之势。其原因除固有的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争端、资源纠纷等之外,新的突出因素有:发展中国家以及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实行经济政治转轨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引起社会动乱;恐怖活动、毒品走私等也走向“全球化”,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五、几大矛盾:相互制约,继续发展。美国与欧洲和日本之间的“西西矛盾”,总体而言仍呈上升之势。一方面,“共同威胁”和“共同敌人”消失之后,美、欧、日“冷战联盟”的“共同目标”也随之消失,欧、日对美国盟主的离心倾向进一步加大,联盟逐渐削弱的趋势难以阻挡。当然,这一过程也是曲折复杂的,预计在2015年之前,联盟关系仍可维系。另一方面,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关系的重点转向经济竞争,特别是抢占海外新兴市场的角逐牵涉到它们各自的根本国家利益,必将日趋激烈。“南北矛盾”和“东西矛盾”的焦点将集中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未来走向上。今后15-20年,将是这些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些国家如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逐渐克服政治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矛盾和弊端,就有可能走上康庄大道;反之,会出现更大的麻烦和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