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西方有一种日渐普遍的说法:随着80年代南方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南北对话”的概念不再适用;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关系”已成历史。可是最近,由于亚洲金融—经济危机的发展和俄罗斯金融—政治危机的爆发,有人对此又开始重新思考。 法国《世界报》9月2日刊载的一篇文章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颇有新意。文章题为《南—北、东—西,又起隔墙》,其基本论证逻辑是:近15年来的经济增长受益于世界储蓄市场的形成,即金融全球化。在这股力量推动下,各大洲出现了50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从而部分淡化了南北对立。但如今,一些亚洲国家和俄罗斯丧失支付能力,使得这部循环储蓄资金的机器发生故障。结果,当初很赚过一笔如今又赔掉一笔的金融家将到这些国家投资视如畏途,对尚未受到打击的新兴市场国家也避而远之。国际资本于是大规模流向并不缺乏资金的地方——发达国家,因为那里更安全,而一些南方国家获得资金越来越困难。这样,北方富国的经济会继续增长,而其他国家则将重新堕入“失望的年代”,南北对立又日渐明显。与此同时,西方原以为会最终消失的全球性政治对立也趋于尖锐,对立的双方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直接原因有两个: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觉得是“美国阴谋”的牺牲品;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困难咄咄逼人地推行自己的“模式”。这两者综合作用,造成南方国家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回潮——“新形式的东方”。 应当说,文章适时地提出了一个被不少西方人忽视的问题:南北对立趋向尖锐。事实上,当初一些人抛弃“南北”这一概念,本来就经不起论证。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新颖之处,它借用“东西方关系”这个冷战时期的概念,从金融—经济领域的矛盾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两个不同的层面论述南北关系。引申一步可以这样说,同冷战时期相比,南北矛盾更加广泛,对立程度有所加深。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世界的发展与稳定。即就北方富国而言,它们虽然可以依靠国内消费及投资的增长和新技术的开发来支持其经济增长,但恐怕也只能支撑一段时间,从根本上处理好同广大南方国家的关系,才是长久之策。 诚如这篇文章所言,私人资本是不管什么地缘政治、世界稳定的,但西方国家政府则不应当仅仅相信市场的力量,也不应当相信“健忘的”金融家,而要发挥想象力,推出一些调节机制,将资金重新引向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一种颇有见地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