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渠道[1-4]。在中国要实现“教育改变命运”的理想,通常从家庭培养出第一个大学生开始。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大规模扩招。20年后,在2019年中国正式由高等教育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毛入学率达到54.4%[5]。截至2020年,各高校招收本专科生967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4183万人,是1998年的19倍[5]。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由此迈入新阶段。在此趋势下,校园中第二代大学生开始接替第一代,在一些顶尖大学中,非第一代大学生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第一代大学生①。 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教普及化阶段比中国早了近半个世纪。高教普及化已持续50年的美国,在认识弱势群体学生的微观教育问题上有丰富的经验。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下文简称“第一代大学生”或“第一代”),即父母都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一直是美国教育界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美国,高教普及化一方面提供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学习适应不良、中途退学的情况也随之大量产生。 目前美国的第一代大学生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少数。截至2020年,美国持有本科学历人口占比达到37.5%[6],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30%左右[7],在美国顶尖大学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8],远低于中国的70%[9]。因此,美国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家庭背景、种族,甚至语言差异[10]。这些差异使得美国第一代大学生普遍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和课程,表现出远逊于非第一代的学术能力和学业成绩[11-12]。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目前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占据大多数[9]。在地方高校或民办大学,第一代大学生比例高达95%以上。随着普及化阶段的到来,第一代大学生的数量将逐步减少,成为少数群体。届时,第一代大学生作为校园主要群体的局面将得到扭转。他们不得不同时面对家庭文化资本缺失以及校园中弱势群体的境况,很可能将陷入当今美国第一代大学生的困境:如,学业表现欠佳[11-16]、师生互动受限[17-18]、校园活动率低下[19]、退学率增高[16,20-22]。这提醒我们在高教普及化进程中要重视第一代大学生能否在大学中展现出个人最大优势,顺利完成学业,减少高等教育机会的无效供给。同时,有别于种族或性别等难以改变的静态指标,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和校园氛围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发生变化。对第一代大学生的关注和帮扶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受教育经历,创造更多的第二代大学生,促进代际流动。 理论上,中美两国第一代大学生境遇相似,但目前所处现实情况并不太相同。那么,二者未来的命运是否会殊途同归?考虑到中美高等教育体制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单纯比较中美第一代大学生的境遇优劣意义不大,直接引进美国的帮扶对策也未必有效。本文将分层次综述中美关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参考美国已有研究,为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画像,使他们的学业现状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被观察到;二是借“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研究视角进行一种跨文化的社会观察,即“教育改变(家庭)命运”的努力在两种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临怎样的屏障,遭遇怎样的挫折,又能得到怎样的支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新的参考思路;三是采用发展的眼光,以美国为鉴,探讨有哪些起初不易被察觉的鸿沟将随着高教普及化而加深,从而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 一、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直面的挑战 本文利用美国著名学者Pascarella[12]和他的团队总结的评价第一代大学生高等教育经历的四个方面——学生个人背景(例如是否为第一代)、学业经历(例如成绩和学业收获)、非学业经历(例如人际互动、课外参与、社会实习等)、所上大学的各项指标(例如大学排名和竞争性),为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经历画像。 (一)学业表现 美国社会当下存在剧烈的种族对立、移民和贫困相重叠的社会结构性冲突。社会系统性种族歧视招致了民众对教育不平等的巨大争论。美国第一代大学生大多是非洲裔和拉丁裔[13,23-24]或者来自移民家庭并且具有语言障碍,这导致他们通常与主流白人社会存在文化割裂[25]。美国有大约4500万移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欠发达国家,有25%的移民甚至是非法移民[26]。这些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中,绝大部分的母语并非英语,语言和文化障碍使他们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业表现。在大学学业表现方面,美国的文献一致发现,第一代大学生无论标准化考试成绩还是GPA,都普遍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11-12,27-30]。美国社会将现有教育体制戏称为“学校到监狱一条龙”(school-to-prison-pipeline),用以形容教育系统和司法系统共同针对少数族裔的社会结构性歧视。因此,美国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业问题是美国种族、移民以及贫困问题连环效应中的一环,并非孤立的教育问题,难以通过单一的教育政策被有针对性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