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750/j.adge.2022.05.006 一、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1]。一个国家基础研究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2]。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必须持续不断地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3]。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致力于原创性理论研究,是基础研究的重要人力资源。从我国学位授予统计数据看,六成以上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类型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比例远高于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4]。开展基础研究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学术界继续参与基础研究活动,将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输送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趋势,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再局限于从事学术职业,也开始进入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管理部门从事非学术职业[5-8]。近三分之一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非学术部门[9]。在博士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下,开展基础研究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是否投身于科学研究?是否会越来越多地流向学术界外部或从事非学术职业?应引起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培养单位的重视与关注。 国内关于基础研究人才去向的研究较多以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10-11],很少有从更广泛的视角探究基础研究人才的去向选择,对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特征缺乏关注。本研究的关注点是:①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都去了哪?②“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的去向选择是否存在差异?③不同学科的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去向选择有何差异?通过对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去向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探究基础研究人才的去向分布和就业状况,以期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参考,为稳定和壮大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等教育视角。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学历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数据为样本,样本中不包含党校、军队院校以及军事学的学位授予数据。样本数据量共涉及280622人(见表1、表2),其中,2015/2016学年度51452人、2016/2017学年度54807人、2017/2018学年度56878人、2018/2019学年度58744人、2019/2020学年度58741人。按院校类型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术型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144807人),占比超过50%;科研机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少(6593人),占比仅为2.35%。按学科门类分:工学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104553人),占比37.26%;艺术学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少(2743人),占比不足1%。
2.变量与分析方法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反映博士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类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类型。根据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结构手册,我国学位授予数据中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和其他四类: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12];应用研究是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1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区别在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综合研究是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既有基础知识与理论研究,又具有特定的实际应用。本研究将学位论文研究类型为基础研究的博士毕业生视为是开展基础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类型情况见表3,在校期间开展基础研究的博士生人数最多(174402人),占比超过60%。 根据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结构手册对毕业去向的定义及研究需要,将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划分为就业、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求学、出国出境、待业和其他六种类型。而对于去向为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其就业单位性质划分为高等学校、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行政单位、企业和其他六种类型;其就业岗位性质又划分为教学与(或)科研、管理和其他三种类型。 本研究从学位论文研究类型的视角探究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的去向特征和规律,展现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的去向分布和就业状况。首先对比分析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不同研究类型博士毕业生的去向情况,描述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岗位性质的特征和趋势。然后针对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采用卡方检验对5个学年度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差异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 三、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去向总体情况 1.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比例逐渐升高 如表4所示,我国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去向以直接就业为主,但就业比例逐年降低,从2015/2016学年度的65.05%下降至2019/2020学年度的55.00%,而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人数占比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与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相比,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相对较低,这反映了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求职时间较长或较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比例明显升高,从2015/2016学年度的8.90%上升至2019/2020学年度的13.71%,且远高于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表明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从事临时职位越来越普遍。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出境的比例在2.00%~3.66%之间波动,高于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学术型博士毕业生。基础研究学术型博士毕业生的待业比例从2015/2016学年度的6.31%升至2019/2020学年度的10.05%,高于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待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