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文学创作活动应当是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柳青在高中时期前后就拥有了丰富的投稿经验和编刊经历。他曾在《自传》和《我的思想和回顾》等文中回忆道:“(笔者注:1934年)下半年考入西安高中,至1937年暑假毕业。这时期,我对功课马虎应付,主要精力用在翻译和投稿上,星期日都去省立图书馆度过的。头一学期向西安地方报纸的副刊投稿,以后即向上海的著名文学刊物投稿,但是发表的极少。”①同时,柳青还在这一时期编辑了《救亡线》和《学生呼声》等进步刊物,高中刚毕业就着手编辑《西北文化日报》的文艺副刊《战鼓》。1937年11月,柳青考入了西安临时大学俄文先修班,在文坛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才又开始陆续地发表文学作品。照此看来,高中前后的几年应当是柳青文学创作的最早时期。对于柳青早期的投稿和编刊经历,虽然陕西学者邢小利、邢之美合著的《柳青年谱》,蒙万夫、王晓鹏等人合著的《柳青传略》和柳青女儿刘可风撰写的《柳青传》都曾提及,但由于柳青记忆的模糊与相关史料的缺失,这些著述都没有具体提及柳青在青少年时期的文学创作。在柳青文集的编撰方面,虽然陕西人民出版社的《柳青文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柳青文集》都未称“全集”,但是它们在编撰的过程中都有意地搜集了柳青的集外文。不过,这两套文集寻找到的集外文大都是柳青在1940年代以后发表的文章,基本没有涉及柳青1930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通过对西安地方报纸和柳青所编报刊等史料的爬梳,笔者在《西京日报》和《西北文化日报》两份报纸上发现了一组柳青在1930年代中期发表的佚文。这些史料对于反映柳青青少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趣味有着重要意义。 一 《西京日报》中的“蕴华” 青少年时期的柳青痴迷于英语和外国文学,此时的他梦想成为一名翻译家。柳青在榆林三中求学时,他的大哥刘绍华不仅一再向他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还专门在假期为他补习英语,给他寄英汉词典等英语工具书。“榆中的课程有英文,最初他的爱好并不在此,仍然痴迷小说,因为在胡混的半年,他又读了一些文学书籍。但是,这里找不到一个文学方面的指导者,而大哥的话他一贯听取,于是,他开始刻苦学习英文。正巧,英文教员赵先生,也是绍华的老师,对蕴华特别关心,师母还常为他缝衣补袜。赵先生的思想比较进步,蕴华很爱接近他,几乎每天都去请教,先生不厌其烦,倾其所知给他讲解,他的进步很快。”②在大哥和老师的影响下,柳青不仅刻苦学习英语,还广泛阅读高尔基、莫泊桑、歌德、施托姆、哈代等人的英文小说。对英语和英文小说的极度痴迷导致柳青极少参加课外活动,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他最后患上了肺结核。在西安治病期间,柳青曾向大哥表明自己的梦想:“我的兴趣在英文,因为将来我想当翻译。”③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柳青在高中时期执着于翻译英文文学,并尝试将这些译文投往西安地方报刊。《西京日报》便是柳青投稿译文的主要阵地。 创刊于1933年的《西京日报》是西安当时唯一的一份大报,它的文艺副刊主要有《明日》和《文学周报》两种,这两种副刊的主要作者群是陕西的教师和学生。1934年初至1935年底,中国著名乡土作家王鲁彦在西安任教时,就曾在《明日》和《文学周报》副刊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译作和诗歌。这表明,《西京日报》的文艺副刊在当时的陕西文学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虽然在目前所见的柳青自传及回忆性文字中,柳青从未谈及自己是否在《西京日报》中投过稿,但他曾明确地表示,他高中“头一学期向西安地方报纸的副刊投稿”,只是因为“发表的极少”而未作详细交代。④因此,柳青在《西京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通过对《西京日报》的文艺副刊进行系统的整理、阅读和分析后,笔者发现,柳青以原名“蕴华”/“刘蕴华”为笔名在1935年2月至4月的《西京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散文、诗歌和译文共计18篇,这些佚文在此前的柳青研究资料中从未被披露。
判断《明日》和《文学周报》副刊上的作者“蕴华”是《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考证过程,《西京日报》的作者“蕴华”不仅与柳青的原名同名同姓,更有着完全一致的家庭背景。“蕴华”在其散文《母爱的回忆》一文中明确地交代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家中兄弟七人、姊妹两人(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贾家,一个嫁给了张家),“民国二十三年的冬天,老大哥在西安教书,老四初中毕业以后也在西安住高中”,“老四成福就是现在写稿子的蕴华他自己”。⑤柳青在家中就排名第四,他三个兄长小名分别是来福(刘绍华)、有福(刘协华)、聚福(刘树华),而老四刘蕴华的小名即是“成福”。⑥据此可以断定,《西京日报》中的“蕴华”/“刘蕴华”是柳青无疑。 柳青在《西京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文章绝大部分是译文。他曾在《我的思想和回顾》一文中说:“在学校因身体关系,不注意功课,仍然看小说,开始学翻译,常到省立图书馆看美国进步杂志《亚细亚》和英国的《左翼评论》,又借‘查经班’(读《圣经》,英文的,由牧师讲解)名义,向牧师借《观察家》杂志。”⑦事实上,柳青只提到自己经常阅读西方报刊,没谈及自己还大量地翻译了其中的文学作品,并将这些译文发表在了《西京日报》上。此次在《西京日报》中发现的绝大部分佚文都是柳青从上述西方报刊中翻译的。柳青早期发表的这些译作视野开阔、主题多样,其中既有以《十二月的春光》《月光》为代表的抒情散文,也有以泰戈尔的《邮政局长》为代表的诗化小说,还有以叶芝的《一个幻想》为代表的激进诗歌。整体来看,柳青早期翻译这些文学作品更多是由他的翻译梦想所指引的。他习惯于在译文的开头或结尾写一些简介和翻译技巧方面的文字,没有具体地对这些文学作品做出解读。从柳青注重翻译技巧的习惯可以看出,此时的柳青试图大量地翻译英文文学,从而借此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进而为自己的翻译梦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