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是周扬开始有意调整工作重心的一段时期。曾在中宣部文艺处工作多年的黎之回忆说:“从抓文科教材以后,他主要精力似乎转到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他多次讲:今后文艺工作多找默涵同志,我想多抓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①黎之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后,在兼顾《周扬文集》的同时曾协助周扬整理出版个人回忆录。②所谓周扬“想多抓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是相当可信的。同样在周扬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前中宣部副部长龚育之的回忆更是提供了旁观性的细节证据:“周扬准备以他的领导地位和政治影响,来庇佑这项交付给国内这一大批第一流学者的宏大工程。他对主编们说过:政治上我负责,学术上你们负责。当时有人半带敬意、半开玩笑地说:周扬要当一代文宗!”③周扬已经不满足于厕身“文苑传”,他意在跻身“儒林”。 龚育之还称周扬关于文科教材的系列讲话“同他关于文艺条例和方针的阐述,是相互呼应的,不妨说是对没有形成条例的社会科学条例的阐述”④。这是极富见地的“知内情者说”。讨论周扬的文艺思想和政策意识,需将此与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与引领相结合,方可贯通得之。可惜既有的周扬研究或是突出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身份,或是围绕其“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最主要的党内领导人”⑤集中做文章;除郝怀明谈“周扬为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立军令状”⑥之事、杨伟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工程”的视角论述周扬主持文科系列教材编写⑦之外,尚鲜有从高校文科教材建设方面深入把握周扬自认的这一新工作重心的著述。究其缘由,资料方面的不足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制约因素。 近年,笔者在阅读杨伟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的《周扬与人大“文研班”及“文科教材”编写》一文时,注意到她多次引用一份印行于1967年9月的内部资料《反革命修正主义份子周扬在高等学校文科方面的黑话集》(后文简称《黑话集》)。这部《黑话集》搜集了从1960年10月到1965年11月周扬“五年多来,在历次文科教材会议上所作有关文科教育的讲话全文,共四十六篇,按时间顺序,编印成册”⑧。 细加考究,笔者发现:虽然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在史料性质上,《黑话集》与洪子诚教授《材料与注释》里集中处理的“检讨书”或“交代材料”之类的私人记载完全不同,它是一份带有官方文书性质的“资料汇编”,具有颇高的文献价值。我们不仅能从中明了周扬主持20世纪60年代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的整体面貌及其展开工作的方式方法,亦可知晓通行版《周扬文集》整理修订、编排成书的具体情形,勘定文集编选的虚与实、得与失,并由它延伸讨论史料学乃至史源学的重要话题。更重要的是,借此能在宏观上见出20世纪60年代高校文科教材建设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建构的关联。 一 作为“内部资料”的“周扬黑话集” 《黑话集》为16开本,双钉平装,白皮软封面。封面左上角印有“内部资料供批判用”八字,四字一行,分两行排列。封面主体是一幅周扬受审漫画:颈上挂有不成比例的超大牌子“反革命修正主义份子周扬”,“周扬”二字被格外放大;下接资料名“在高等学校文科方面的黑话集”,“黑话集”三字被置于黑底涂色方块中,改用比初号还大的字体,格外醒目。被特意放大的这五个字又构成了这部材料的新标题“周扬黑话集”。《黑话集》虽以周扬讲话为主体,但或用括号形式补充,或以黑体字标识,夹杂他讲话时何其芳、林默涵、冯至、翦伯赞等数十位各次会议与会人员的插话、答话和讨论发言。 《黑话集》凡46篇,“以一九六一年四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为中心,分会前、会上、会后三个部分”⑨。会前部分收入准备阶段的8次讲话。会上部分仅1篇,即周扬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的讲话》被独立单列。此种编法突出了这一大会报告的纲领性位置。会后部分37篇,主要是周扬在文科教材会议后的历次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 在通行的五卷本《周扬文集》中,与高校文科教材相关的内容散见于第三卷后半和第四卷前半,约20篇,篇幅合计200余页,是《周扬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持之与《黑话集》目录对照,后者在篇数上多出20余则,分别是: 第一部分 一、1960年10月27日关于文科问题的讲话 二、1961年2月19日在上海各大学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第三部分 十、1961年4月17日在参加文科教材会议的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一、1961年4月23日在文科教材会议各组召集人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十二、1961年5月17日在文科教材编选工作组组长、秘书会议上的讲话 十三、1961年5月19日中央宣传部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方针和教材编选工作的报告 十四、1961年5月24日在美学教材编写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五、1961年5月29日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史》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六、1961年6月30日在语文组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八、1961年8月5日在美学组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四、1961年8月18日对历史组的谈话 二十六、1962年3月9日在中文、外文组编选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