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编号】1003-8418(2022)04-0001-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36/j.cnki.jshe.2022.04.001 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者从市场个人主义出发,将教育视为化解不平等的解方;认为“所有重大经济问题其实都是教育问题,都是因为输家未能习得该会的技能,取得众所皆知进入未来社会需要的文凭或证照”。“这种做法其实根本不是解决方法,而是道德判断,是成功者的一己之见,认为一个人专业与否完全由教育程度来判断。每当他们强调解决之道在于提供更多学校教育,就是在告诉国人:不平等是你的错,而不是制度。”[1]理论上,无论基于公平还是基于效率的考量,鼓励更多的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或许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实践中一味强调高等教育之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会遮蔽社会不平等的复杂性。“诱惑每一个人都去上大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会削弱大学学位的含金量,这样一来在带有政治性目的的统计竞赛中就能够把学位获得者都算作毕业生,这对大学教育是极具破坏性的。我们必须确保那些上大学的学生能够进入与自己的才能和需求相匹配的学校就读。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入学机会。”[2]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并非完全由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一个人可能接受的教育的等级和品质也并非完全由个人的天赋和能力决定,甚至也不完全是努力或不努力的问题,而取决于更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随着不平等的加剧,其负面后果已日渐让人难以忽视,而我们对此的反应就是对教育制度施加越来越多的压力,以学校改革为手段,缩小‘成就的差距’,保障越来越虚无缥缈机会平等。我们要求教育制度来为社会的其他部分赎罪,然后在它未能完成任务时指责它病入膏肓、无可救药”[3]。在新自由主义的机会协议下以优绩主义为主导,我们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过度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还会给那些在现有教育评价体制下的失败者以羞辱,加剧他们的挫败感和边缘感。以机会平等为掩护,学业不佳者被学校所淘汰或被教育制度标注为失败者。现有教育体制下,学业竞争的失败很大的可能是个人不适应评价体制或潜力没有得到开发,而非个人能力匮乏。如果以机会平等为诱饵,将学校教育视为精英选拔的唯一途径,如果把学业竞争的结果作为能力的最终标识,并以教育程度的不同或学历学位的“含金量”不同来为社会的不平等进行辩护,那不但会造成更大的不公而且会导致人才或智力资源的浪费。 一、机会平等背后的不公平 关于什么是公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我们时代对于公平的一个最大误解就是将机会平等当作“公平”(equity),以此来避开社会正义问题[4]。机会平等只是公平的起点,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平。有时看似平等的机会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其背后的可能是结构性的不公平。“精英政治消除了种族、性别和性取向方面的不平等,但是以每个人的能力和动力完全不同为由,在原地建起了一种新的等级制度。”[5]事实上,在社会流动中无论我们选择何种禀赋或才能作为判定竞争输赢或成败的标准,都意味着对于其他禀赋或才能的人为排除。在农业社会里,人的体力在竞争中居于重要地位,工业社会中体力的优势被削弱,脑力劳动的重要性上升。为了激励更多人加大对于脑力的投入,教育在阶层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被凸显,进而学业的成功在促进社会流动中显得特别重要。“强调通过教育而赢得机会,这种做法具有相当大的政治吸引力,因为它不涉及劫‘富’济‘贫’的状况。”[6]在精英统治理念驱动下,那种凭借智商优势在学业竞争中获胜的人被制度性地认定为社会精英,并获得了从事有别于生产劳动的“政治劳动”的机会,在各社会阶层中居于“统治”地位。尽管智商本身作为一种先天素质并非人人生而平等,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不平等相对于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不平等。“有关智力和专业能力之意识形态方面的神话,创造了一种适当的敬畏而又神秘的气氛。在西方社会中,使不平等合法化的关键概念是个人能力这一思想。由于资格证明通常被认为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它们所表现的便是个人价值的标记,这一标记反过来又创造出精英社会的一种形象,而在那个精英社会里,少数人从广大民众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是通往社会上层的通行证,所以它便带来个人的尊严感和自尊心,而教师要力图维持学生的顺从性,从而又加强了个人的那种尊严感和自尊心。”[7]基于对个人能力的崇拜,人们认为只要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即便个体之间在智商方面存在差异,最终经由个人努力所达成的教育成就或结果也是公平的或可以接受的。这种观念的存在以市场个人主义为前提,即相信市场会根据个人的教育成就来兑现薪酬,教育制度的功能就是根据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选拔出最有能力的人,然后把这些通过教育筛选出的成功者安排到社会最重要的岗位上,这种制度安排以公共利益之名将教育的私人收益放在了优先地位,放大了教育之于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性,而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共同利益,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本体价值反倒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