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德两国用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瞬间”再度崛起,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经济巨人”形象。对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当年遭受过日德法西斯侵略迄今仍隐隐作痛的亚欧各国,既为之重新崛起而惊喜,更对其未来走向而担忧。这不仅仅因为两国都有着为祸巨深的侵略战争“前科”,更重要的是在这两个国度里,右翼势力已开始重新抬头、蠢蠢欲动。值此右翼势力渐趋抬头之际,日德两国“政要”对国内这股恶势力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既影响着两国未来的走向和命运,亦关乎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实际上,无论战后日德两国右翼势力之间还是两国“政要”对本国右翼势力的态度,均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那么,两国右翼势力之间和两国“政要”及其政府的态度究竟有何差异和不同?产生这种差异和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试就此略作研讨。 一 所谓“右翼势力”,是指战后日德两国国内推卸战争责任,否认战争罪行,甚至图谋将国家重新引上侵略战争歧途的由极右团体和右翼分子组成的一股社会势力。 1.德国右翼势力的抬头和德国“政要”及其政府的态度。 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盟国在这里对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彻底的清除。截止80年代,盟国共将8万多纳粹战犯送上被告席, 并对法西斯思想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算,试图以此铲除威胁人类和平的隐患。然而,在纳粹主义盛行了十几年的德国,要想把这种思想从所有德国人的心中抹掉并非易事。这种思想一旦遇到适当的气候和土壤,就会很快重新滋长起来。事实正是如此。随着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重新崛起,法西斯纳粹思想沉渣泛起,内心深处残留着这种思想意识的人则重新聚合成为德国新纳粹势力。据统计,德国目前有新老右翼组织150多个, 人数约在5万人左右。他们或直接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或图谋通过竞选达到控制国家政权的目的。前者以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者同盟(成立于1968年)、大德意志社会主义战斗团(成立于1972年)、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成立于1973年)和霍夫曼国防体育集团(成立于1974年)等团体为代表。其成员经常袭击银行、炸毁火车、焚烧民宅及制造凶杀事件。而袭击的目标主要是外国人,更多的是外籍劳工。仅1980至1982年的3 年中就制造了5400起破坏事件,死伤甚多。德国右翼认为,600 万外国人抢占了600万德国失业者的工作岗位和住宅,是造成德国社会、 经济问题的根源,因此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捍卫德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这与当年希特勒屠杀600万犹太人的借口如出一辙。 后者则以德意志民族民主党(成立于1964年)、 德意志人民联盟(成立于1971 年)和共和党(成立于1983年)三个法西斯党团为代表,约有党员4万人。 为了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国家政权,它们扩大宣传,加大竞选力度,使自己在州议会和联邦议会选举中所获的选票不断增加。共和党在1986年10月巴伐利亚州议会的选举中获得了34万张选票;民族民主党在1987年1 月联邦议会选举中获得22.7万张选票;而巴登——符滕堡州5 %的选民把选票投向了新纳粹党团。这些新纳粹党徒宣扬种族歧视,美化希特勒,主张领袖独裁,鼓吹建立“第四帝国”,叫嚣组建一支新的能征善战的纳粹战斗部队和准备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德国右翼势力的抬头,已引起了欧洲各国和德国朝野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人们高兴地看到,德国具有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们已在共同反对新纳粹的斗争中结成广泛的同盟。特别是德国“政要”及其政府,对右翼势力采取了严厉打击、坚决取缔的政策。1992年11月8日, 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总理科尔、联邦议会议长居斯穆特等政府要人,亲自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有30万人参加的反纳粹集会,向世界人民表明了德国领导人对国内右翼势力的态度。紧接着,11月27日德国政府采取统一行动,在全德范围内查封了极右组织“民族主义阵线”的各级机关,并有计划地对其他类似组织加以取缔。致于右翼分子的游行示威和暴力行动,更在严厉打击之列。为了更有效地遏制和打击右翼势力,联邦议会在1994年9月专门通过了一项新的反纳粹刑事犯罪法案。 除继续禁止使用纳粹党的各种标志、口号及敬礼姿势外,还严厉禁止使用任何被认为具有纳粹象征意义的标记符号、标语和徽章。该法案还明确规定:凡宣传种族歧视及否认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大屠杀为犯罪行为者,凡是为纳粹进行辩护者,均可判处3至5年徒刑。这就使打击新纳粹势力(即右翼势力)的斗争获得了法律保障。不仅如此,在主要打击新纳粹势力的同时,德国领导人并没有放松对漏网的老纳粹分子的追查和惩治。战后不少隐匿他国的法西斯战犯一旦被发现,就会立即被押回德国接受审判。几年前在南美巴西隐姓埋名的纳粹战犯巴比被押回德国绳之以法,就是其中一例。这就充分反映了德国“政要”及其政府反对纳粹复活的决心。 2.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日本“政要”及其政府的态度。 日本战败初期,美国占领当局在与其他盟国共同组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同时,曾于1946年1月4日向日本政府发出备忘录,要求日本政府解散一切超国家主义的右翼团体,革除军国主义侵略的积极倡导者和右翼骨干分子的公职,日本政府奉命多次发布“整肃令”。结果,大批战犯受到应有的审判,20多万军、政、财界的右翼分子被解除公职,战时的600多个右翼组织除大日本独立青年党等17 个团体改头换面存续下来外,其他全被解散。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冷战时期的到来,美国为了把日本变成远东地区反苏反共的基地和抵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防波堤”,很快把最初铲除军国主义残余的政策改变为扶植军国主义复活的政策。于是,美国占领当局一面下令提前释放日本的全部在押战犯,一面解除对右翼团体和20多万右翼分子的“整肃”。日本右翼势力在经历了战后初期一个低潮之后重新活跃起来。据日本警察当局统计,从1950年到1975年的25年中,右翼组织接近战时的数量,而人数则超过战时水平。目前日本全国约有1000个右翼组织, 人数已多达400万左右。其中青年思想研究会、日本遗族会和自民党历史研究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是日本民间和政界右翼组织的代表。与德国右翼势力比较,日本右翼势力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第一、德国的新纳粹组织和新纳粹分子几乎都是在战后成立成长起来的,与战前的纳粹组织和纳粹分子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而日本的右翼组织很大一部分是由当年被解除“整肃”的右翼团体发展而来,其骨干成员也多为当年被提前释放的战犯和被解除“整肃”的右翼分子,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第二、德国的右翼党团尚处于在野地位,还在为重新执掌国家政权而积极扩大竞选;而日本的一部分右翼分子和组织,由于本身就是执政的自民党议员和由这些议员组成的政界右翼团体,因此,两国的右翼组织和右翼分子不仅在数量上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在能量上也相差十分悬殊。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的令亚洲人民大失所望的“不战决议”,就是在日本政界和民间右翼势力的共同施压下修改而成的。第三、在主张上,日德两国的右翼势力虽然都美化侵略历史,宣扬“民族优越论”,鼓吹重建昔日的“帝国”,但日本右翼更侧重于为侵略战争翻案和“恢复天皇的国家元首地位”方面。而且日本右翼的思想主张与战前军国主义者鼓吹的“皇国史观”一脉相承,甚至如出一辙。第四、在行动上,德国右翼势力施暴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特别是外籍劳工,而日本右翼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国内正直的进步人士(如暗杀浅沼稻次郎等);德国右翼关于建立“第四帝国”、建立一支新的纳粹战斗部队和准备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张更多停留在口头上,而日本右翼则将自己的主张具体地有计划地付诸于行动:建立军事训练营集训骨干成员,派遣党徒到自卫队长期受训,甚至登上我钓鱼岛制造国际事端等。第五、与德国右翼势力受到政府严厉打击、坚决取缔不同,日本右翼势力不仅得到了本国“政要”和政府的默认、庇护和支持,而且二者彼此勾结、遥相呼应。民间右翼势力企图依靠“政要”和政府的庇护和支持达到自己无法达到的目的,日本“政要”和政府则借右翼之口说出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可见,两国右翼势力的处境亦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