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4093/j.cnki.cn10-1132/d.2022.03.002 【中图分类号】D815.5;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4X(2022)03-0032-25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正经历深刻变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繁荣在促进信息加速跨境流动的同时,也助长了虚假信息的全球横行。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两大“反常”事件让“虚假信息”一词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假消息和“阴谋论”四起,“虚假信息疫情”的肆虐助长了病毒传播、社会分裂和国际紧张局势,虚假信息对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的威胁暴露无遗。未来,随着信息技术迭代更新,虚假信息安全威胁将更趋严峻复杂。虚假信息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依托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泛滥是一种新生现象,国际社会对其认识有限,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则规范。美西方政客、学者、智库和媒体则试图抓住这一“机遇窗口”,推进由其主导的概念诠释和理论框架,将“虚假信息”简单地描述为对“民主”的威胁,不仅缺乏理论性、严谨性和客观性,还使得虚假信息概念被“武器化”,从而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恶化国家安全形势。 本文旨在跳出充斥西方中心主义偏见的话语陷阱,基于总体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框架,分析虚假信息的理论内涵、形成机理及现实影响,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虚假信息疫情”为例,探究虚假信息对国家安全构成的多重挑战。同时,思考如何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目标,防范化解虚假信息安全威胁并助力全球虚假信息治理的可能路径。 鉴于虚假信息安全威胁的现实性、严峻性和复杂性,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研究虚假信息现象,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价值。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国际关系中的虚假信息现象日益凸显,对地缘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文交流等方面正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研究虚假信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对于信息时代下的安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从现实层面看,中国深受虚假信息所扰,中国外交部已多次揭批美西方编造并传播涉华虚假信息,反对以此为由对华进行抹黑、遏制和打压,尤其反对美西方反华政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散布涉华虚假信息的“政治病毒”,指出其毒化国际舆论环境,妨碍全球抗疫合作。①深入了解虚假信息的内涵特点和形成机理,有助于中国抵御涉华虚假信息攻势。此外,在当前由西方主导的虚假信息理论框架中,非西方国家大多处于被动和失语状态,中国也常常被贴上“虚假信息攻击者”的标签。中国学者有必要加入关于虚假信息的国际学术讨论,提出中国对虚假信息的合理安全关切,这将有助于改变被西方虚假信息研究设定的“他者”角色,反击以此为名对华遏压的图谋,切实维护中国总体国家安全。 一 “虚假信息”研究的发展及不足 “虚假信息”属于信息操控范畴,在国际关系中存在已久。国际关系学界关于信息操控的文献并不少见,但对信息时代下“虚假信息”的理论探索尚处于初步阶段,且存在不足和偏见,亟待建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与客观化的研究框架。 (一)“虚假信息”概念辨析 “虚假信息”概念进入公共舆论的时间较短,其理念意涵尚存在模糊性和争议性。英文的“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一词约于1965-1970年间首次记录,原指“由一国政府或情报部门传播的关于该国军事力量或计划的错误信息,以开展策略性政治颠覆的敌对行动”。②该定义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亦反映出虚假信息在当时更多地隶属于军事和情报范畴。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虚假信息现象不再囿于军事和情报领域,而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概念内涵也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例如,《韦氏词典》将“虚假信息”界定为“故意且通常秘密传播的错误信息(如散播谣言),以影响公共舆论或掩盖真相”。③信息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将“虚假信息”界定为“旨在让信息接收者相信是真实信息而有意传递的错误信息”。④由此可见,虚假信息具有“内容的虚假性”“意图的误导性”“行动的组织性”三个特征,这三大要素给予该概念以区别于其他类似概念的独特含义。 1.内容的虚假性 信息内容的虚假性是构成“虚假信息”的必要条件。与之相较,普遍意义上的“宣传”(propaganda)是指“为了帮助或损害某一机构、事情或个人而传播观点、信息或谣言”,⑤强调的是影响对象认知的意图,并没有强调内容是否真实或虚假。与此相关的概念“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是指“有意对他人、社会团体、组织或国家施加伤害的基于事实的信息”,即用真实的信息误导他人,强调的是内容的真实性和意图的误导性。⑥ 2.意图的误导性 意图是判定“虚假信息”的核心要素,即“虚假信息”的主体具有主观恶意,故意发布和传播错误信息以误导受众。这一要素将“虚假信息”与“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区分开来,后者只关注内容的错误性,无关意图,更多指的是由于“诚实的”错误、忽视和偏见等原因而无意传播的错误信息。⑦但由于“意图”是很难确定的,因此,如何区分两者仍具有现实挑战性。 3.行动的组织性 目前,学术和政治话语中的“虚假信息”指代的并非单一、孤立的谣言,而是有组织、有协调的一系列“虚假信息活动”(disinformation campaign),即某一主体系统性地使用虚假信息以误导特定受众,旨在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选择。与之相较,“谣言”(rumor)则是更为古老而通俗的概念,指的是“广泛传播的没有确信来源的言论或观点”,⑧并未限定传播虚假信息的组织性这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