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97年12月中旬,东亚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平静。这场自1997年2月份由泰国蔓延开来的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股市大跌,汇率剧降,金融资产运作艰难,整体经济陷入困境。虽然日本不断出资援助,香港也在外汇市场上数次打击了投机者,但东南亚金融风暴最终触发了日本、韩国股市和汇市的大幅波动。至今,韩元贬值50%,股指下降70%以上,国家经济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注:朱克川,“韩国经济积弊令人深思”,《解放日报》,1997年12月19日,第4版。) 一 应该说东盟国家是这次危机中受损失最大,暴露问题最多的。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盟组织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其组织内部经济上的有效合作并不多。一方面,各国只在本国实际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并能从合作中得到明显好处时才同意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彼此都拒绝为促进合作的发展而作出牺牲。“在这次风暴来临前,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已有预感,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好几个国家都签署了在货币买卖方面攻守同盟的协议,而且也曾开动过操作系统,但效果并不好,整个操作暴露出弱点,特别是受冲击的国家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开辟更多的战场,拉长战线,反而首尾无法兼顾。”(注:李罗力,《金融风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6页。) 2.东盟整体实力和各国国力有限,且该组织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危机前,1996年,东盟国家外汇储备总额约1250亿美元,其中储备较高的泰国约为186.2亿美元。(注:李罗力,《金融风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8页。)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的外汇储备很快枯竭。1997年7月25日,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澳洲及东盟等国的11家中央银行高级人员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亚太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会议发表的声明表示将探讨加强本身货币币值的方法,而且重新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一家欧资银行的高级人员说,这份声明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市场的看法是,东南亚各国及地区中央银行决定不再浪费外汇储备同市场力量抗衡。(注:李罗力,《金融风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页。)实际上这说明了东南亚各国对挽救这场金融危机力不从心。此外,东盟国家大都是二战后才陆续摆脱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的,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对外戒心较深。它们既向往中国广阔的市场,又心存“中国威胁论”的疑虑;既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又对其扩张怀有恐惧心理。正因为如此,在危机中东亚大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是有限的。 11月份,东南亚的金融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波动后趋向平稳,但在经历了数周的相对稳定后,12月中旬,东亚金融市场又出现了新一轮风潮。“东南亚国家无力阻止和暂不想阻止本国货币的下跌是东亚金融市场再度动荡的原因。”(注:陈鹤高,“金融市场仍在反复,东亚最需赢回信心”,《解放日报》,1997年12月18日,第4版。)由于东南亚国家前期的干预行为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遭受巨大损失,所以东南亚国家基本采取由市场决定其货币价值的策略。再者,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般都有很大的出口弹性,对贸易的依赖性强,所以,为了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各国都不愿在邻国货币普遍贬值的情况下带头制止本国货币的贬值。 二 1997年11月,日本和韩国也未能逃脱这场北移的金融风暴,整个东亚被危机笼罩。如果说国际投机家选择的战略是“各个击破”,那么东北亚国家间,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的松散联系就是其被“各个击破”的原因。 1.东北亚的区域合作进展缓慢。1997年11月17日,韩国政府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终于宣布向IMF申请20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韩国媒体认为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对一个1997年才加入经合组织,身为“富国俱乐部”的成员,不到一年就沦为国际社会的救助对象,且不得不接受IMF所限定的苛刻条件,不能不说有伤体面。(注:《中国证券报》,1997年11月29日,第1版。)从国际合作方面来看,是否有更合适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呢?这种方法就存在于区域一体化及次区域合作中。虽然东北亚各国政治复杂,存在各种矛盾,但在区域集团化日益发展,金融形势日益动荡的今天,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才能保进各国和本地区的安全与繁荣。 2.东亚地区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国,地区合作松散。在目前,东盟对外的主要作用仅限于仲裁、协商、对话。危机中,虽然东盟国家的央行进行了联手干预,但由于与亚洲其他国家在金融经贸上的合作程度不高,所以协调速度较慢,合作不力。当然,日本曾试图平息这场灾难,继泰国之后,日本几乎对受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都送去10亿美金,但那都是雨后送伞,况且也孤掌难鸣。与全力帮助墨西哥度过难关不同,美国对东亚金融风暴似有隔岸观火的味道,这主要是拉美经济与美国利益休戚相关,且美、墨同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对美洲的冲击不大,主要是美国金融业对中南美提供了不少的援助。相比之下,东亚地区不仅缺少象美国这样的大国的支援,而且各自为政的现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