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必须重新审视它自身的设计,并重新思考自身的历史,以使得自16世纪开始的与欧洲海军和商船的交往不再是全部近代事物的起源。对非亚洲人来说,要领悟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的含义,就必须放弃19世纪全部的完美叙述,那些叙述既不能令人想像亚洲人有更长远的发展,也不会让人明白欧洲时代只是世界断裂的有限阶段。这意味着,亚洲人会将其未来的重要性与过去的重要性相联系,就象欧洲人想象他们自己是民主政治的典范,远在雅典时代就奠定了数千年持续不断的民主政治的动力一样,虽然在历史事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连续性[1]。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日本、中国的作用不可低估外,印度也值得注意。印度很久以来就是亚洲重要的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中心,象征着贫穷的欧洲人长期寻找的亚洲富裕之邦。然而,要想让印度的分析家理智地认识帝国主义要比中国或日本的思想家困难得多。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倾向于把英国崛起的历史,归结为开端于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剥削(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印度作为一个被欧洲羡慕的富有财富和智慧的国家的衰落,就是因为英国对曾经是全球领先的印度纺织工业的破坏,使得英国的纺织业在此后统治世界,是英国造成了印度的落后。在印度民族主义内部,这样的理解被赋予实质意义。从反帝国主义的列宁主义者到甘地主义者,无不认为印度的伟大需要的不是复制外国的剥削者。因此,对印度的爱国者而言,与欧洲人的交往是一种精神创伤。要让印度人认识到世界市场是印度的机遇是极为困难的。 新的学术观点也许有助于化解人们的成见,例如在对19世纪重商主义的研究中,有人认为,英国的崛起是由于18世纪英国政府实行了重商主义的政策,允许英国去实践进口替代工业化与出口导向工业化的结合。在18世纪,英国阻止优良的印度纺织品打入它的国内市场,以新兴的机器制造纺织业垄断英国的国内市场。只是当英国产品质量远胜于印度时,英国才选择了更加开放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因而,认为英国的崛起是由针对一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而导致的观点,只是一种凭空想象。一个具有发展导向的政府才是民族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英国对印度实行单方面贸易则是不争的事实。一旦在印度建立起它的帝国,英国就在那里销售自己的纺织品,且拒绝互惠,拒绝向印度产品自由地开放英国市场。 新的学术观点进一步认为,工厂纺织业确实发端于印度,但它们不能与低价优质的日本出口品在亚洲市场上竞争。几个世纪以来,日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并于16世纪末开始超过中国而在亚洲崛起。印度丢给日本的亚洲市场是一个庞然大物,印度曾经在历史上握有这个巨大的市场,但通常被隐藏在印度相对停滞的阴影里。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财政政策给了印度经济最后一击,从而摧毁了一个正在上升的印度,留下的是它过高的货币比值。印度的人民看到,世界市场如同骗子一般毁掉了他们,它的经济无力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制的自给自足,保姆政府对独立印度的特许统治——就像拉丁美洲实行进口替代试图在不依赖世界市场的情况下增长——可以视为是晚期殖民政府及其停滞的家长制政策在这个特殊阶段的继续。在那个时候,市场活力的敌人是僵化的政府。 然而,在20世纪末,强调政府负面作用的新自由主义正统观念是错误的。崛起于60年代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其政府也都是殖民后期遗留下来的。也许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占领打断了它们原先的内向型发展,把这一地区并入了日本的活力之中,才使之得以在此后的20世纪下半叶顺利地转向通过出口促进增长的方向。 甚至马克思主义者Alain Lipietz在1997 年也接受了印度不增长的解释,即印度将自己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长期繁荣的黄金时代”之外,没能从“国际化生产进程”中受益。相反由于实行了自由出口区政策,随着利润在本土的再投资,到20世纪末东亚地区的新工业化国家(NICs)将达到或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水平[2]。 象印度这样的穷国把这些财富扩张的过程看成是殖民主义的新形式,其实是一种极端的自残。他们把自己隔离在增长的力量之外。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利用全球化的便利。智利也是如此,其余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也在80年代加入进来,而印度只是到1991年才开始郑重地向这个世界开放。 在印度,一种被认为是由帝国主义造成的持久的精神创伤是如此痛苦,以致于不能轻易被超越。激励印度在20世纪末转向亚洲模式的,正是亚洲将成为未来的新焦点的预期,这一模式就是以出口导向实现工业化的开放政策。然而,在亚洲内部也有对手。在21世纪,印度的民族主义者不愿意从属于中国。1996年9月4日,Henry Kissinger 在北京的“世纪论坛”上的演说中评论道,“一旦印度取得强国的地位,……它将寻求影响力,假如还没有在从南亚到新加坡的孤线范围内拥有支配作用的话。这将产生一种需要,即与中国进行地位上的调整…”。印度领导人确信,他们必须进行改革,不然只能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之下。当印度致力于恢复其历史上在亚洲的重要性时,同时也在抛弃英国统治结束后其本国的保守社会主义者向苏联学习所带来的僵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