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22)01-0084-12 DOI:10.19503/j.cnki.1671-6124.2022.01.011 非认知能力能够衡量个体心理素质和涵养水平,在21世纪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个体发展及适应多元复杂社会的重要驱动力。美国在2012年、2013年分别发布的一系列报告《为生活和工作而教育:21世纪发展可转移的知识与技能》(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及《提升勇气、坚韧与毅力:21世纪成功的核心因素》(Promoting Grit,Tenacity,and Perseverance:Critical Factors for Succes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均指出,非认知能力是21世纪人才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个体能否实现自身目标,进而关涉个体能否取得成功[1],为此呼吁教育界注重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学习框架2030》,框架回答了在当前不稳定、不确定、复杂的世界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素养、教育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等问题。《学习框架2030》指出,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础性认知能力,还需要具备责任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2]。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已逐渐意识到非认知能力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普遍认为未来各行各业中都需要具备多元技能的人才,认为批判性思维、合作、创新、整合能力,以及清晰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可见,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皆认识到非认知能力在大学生学业发展,以及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逐渐提升。因此,学生非认知能力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科生科研(Undergraduate Research)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行为和个人发现的体验”过程[3]。自20世纪80年代始就已在我国部分高校自发性地出现,截至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本科生科研,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4]。近年来,无论在顶层制度设计层面、高校人才培养层面还是学生个体诉求层面都越来越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既有大多数研究从教育思辨的角度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学习专业技能、成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5]、提升科学研究认同感[6]、了解研究某一现实问题的系统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责任心等方面皆有所帮助[7-9]。然而,实施多年的本科生科研对其非认知能力真正发挥的“效能”(本科生科研参与效能)如何,科研参与对本科生非认知能力是否有提升作用,发挥多大作用,还需基于证据进行论证。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大样本数据与质性访谈法来探究大学生科研参与和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框架 1.非认知能力与个体能力发展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既拥有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也拥有非认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10]。认知能力包含理解思维、记忆力、推理能力等,一般能够用成绩、考试等方法来测量[11]。而对于什么是非认知能力,国内外有不同解释。从认知主体视角而言,国外学者认为,“非认知能力”是不同于认知能力的,与个体性格、素质和涵养存在密切联系的能力[12-13]。国内学者则将其定义为与个性特质有关的,会对未来收入、劳动力市场表现及生活产生影响的能力,包含个体的社会性技能、自我约束能力和其他能力等[14]。从认知领域视角而言,各个领域对非认知能力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如经济领域[15]、心理学领域及教育学领域等[16]。本研究运用教育学观点,认为非认知能力是一种与智力因素相对的、需要通过个体的各种行为间接地综合观察与测量的能力。此外,已有大部分研究认为,家庭资本对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17-20],且随着子女生命历程的不断推进,家庭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同时转换成文化资本的形式对个体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也有研究分析了同群效应、班级规模[21]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但研究指向中学生群体,很少分析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学界开始重视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问题。诸多学者指出,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发展起到如下作用:其一,对个体工作表现和收入产生显著且正向影响[22-26];其二,虽不能在学力测验中直接测量但却在个体人生中起重要作用,与认知能力相比学校更应培育学生的非认知能力[27];其三,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28],负面情绪的非认知能力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消极影响;其四,对个体职业发展有显著正向作用,大学期间参与非认知能力培养活动能够正向提升未来职业发展水平[29]。总之,国内外学者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非认知能力与个体发展关系进行了颇多研究,并表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个体发展非常重要,因而,对非认知能力进行研究有重要理论及实践价值。 2.科研参与与非认知能力 本科生科研(undergraduate research)是本科生在指导教师或相关研究人员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与意义建构[30]。将本科生科研制度化最早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关注本科生科研活动。我国本科生科研开始较晚。20世纪80年代,少数学生开始自发性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1989年,“挑战杯”活动的开展使本科生科研逐渐融入本科教育[31]。2001年,教育部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从2005年开始至今,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本科生科研。已有研究发现,本科生科研参与度受学生个人及家庭背景特征的影响[32],男生和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较多[33],人文类本科生科研投入时间最多,文科生科研参与度高于理科生[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