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在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研究中,给予先验观念论一个融贯的解释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康德的现象、自在之物和先验自我三个概念之间找到一种协调,从而说明如何通过先验自我和自在之物的“合作”产生有关现象世界的知识。但解释者们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集中于有关自在之物(包括同样作为自在之物的自我)的说明上,如果将它们理解为一类形而上学的不可知对象,那么将无法说明本体的刺激(noumenal affection)问题:康德何以能够超出现象的界限运用因果范畴去描述自在之物对感官的刺激?①相反,如果将它们解释为一类非空间的知识论对象,那么同样需要面对刺激的问题:鉴于康德称感官能够受到外在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知觉,那么他似乎将自在之物看作比现象更为基础的外在来源,而不是相反。②这两种解释方案之间的对立还体现在当代研究者对于康德哲学中观念论和实在论两种不同倾向的重视之上。R.朗顿(Rae Langton)、M.维尔特克(Manfred Weltcke)以及L.阿莱丝(Lucy Allais)等人都试图给予康德哲学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他们将自在之物看作本体论上在先的,进而根据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来说明我们如何能够在缺乏关于对象真正知识的前提下却有拥有一种现象性知识。③ 这种解释倾向实则与英美哲学中反观念论的态度相一致。自P.F.斯特劳森(P.F.Strawson)以来,英美世界中关于康德的解释都试图将其从一种贝克莱式的现象主义中拯救出来,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说明现象何以具有实在性。与之相联系的是,康德先验哲学自身的实在性也饱受质疑,它们因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批评而不再具有吸引力,进而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被作为一种传统形而上学加以拒斥。据此,当下英美学界在对康德哲学进行解释时走出了这样一条曲折的路径:一方面鉴于摩尔、罗素等人对于观念论的批判,学者们试图从自在之物的实在性出发,将康德解释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者;然而又由于维特根斯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所以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都需要得到一种“改造”,需要与当下的自然主义趋势相一致。最终,康德哲学中的观念论因素被隐藏,同时被解释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实在论与知识的经验论相融合的学说。④针对这类解释路径,我将首先从康德先验哲学的身份问题出发,指出它们是一类由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所组成的先天知识;其次,我将重点讨论先验哲学的确证问题,指出康德借助于可能经验的概念而提出了一种对于先验哲学的先天确证理论;最后,我将说明塞拉斯、麦克道威尔等人如何通过对确证问题的讨论而走出了一条与以上倾向所不同的解释路径。 一、先验哲学是一种怎样的知识? 在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既有研究中,学者们大都选择以自在之物问题为起点进入对康德哲学的解释,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固然有其方法论上的必要性,因为自在之物是康德式知识论区别于独断论的重要标志,也是解释经验之实在性的重要依据。然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中谈及知识的来源时却强调,他所关心的问题并非一种历时性的经验产生过程,即某个认识主体A受物体B的刺激而产生知识C的过程,而是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一种先验区分的训练,从经验知识中区分出那些有先天来源的成分。这一区分要求我们放弃那种在时间形式下探讨经验之来源的方式,而是在先地考虑任何一种经验之形成的可能性,其中也包括了对时间认识的可能性。这种视角转换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传统形而上学问题此时被“悬置”⑤了起来,体现了阿美瑞克斯所言的“回溯性论证”(regressive argument)的特征,即“由存在经验知识的假设向证明那些知识的条件行进”⑥。因此,对于康德而言,一种有关对象和主体间关系的形而上学预设是不必要的,更重要的是由先验视角去发现经验中的那些先天因素。 正是在此计划下,康德构建了一个先验哲学的体系,用来解释经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然而对此存在的一个质疑是:先验哲学是否超出了康德对知识界限的划定?因为康德表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B1)⑦,并且经验中包含了直观和范畴的作用,所以似乎没有能够离开直观而被获得的知识。⑧由于先验哲学显然不是通过直观而获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上面的质疑扩充为这样四个层面的问题:一、先验哲学是否是一种知识?二、如果是,它是一种先天知识还是一种后天(经验)知识?三、这种知识如何被获得?四、这种知识如何得到确证的(justified)? 首先,根据下面的两段引文,我们的问题一和问题二得到了回答: 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Erkenntnis),称之为先验的。(A11-12/B25) 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而是只有那种使我们认识到某些表象(直观或概念)只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只是先天地才可能的、并且认识到何以是这样的先天知识,才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这就是知识的先天可能性或知识的先天运用)。(A56/B80) 由此可知,康德明确地将先验哲学也看作一类知识,并且是一类先天知识。这就回应了一些对于康德哲学内部一致性的质疑:先验哲学作为一种对于经验知识之可能性的解释是否也能够被纳入康德的知识划分中?而康德表示,这种纳入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是“知识的先天运用”。此外,由于先天知识就是那种“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stattfinden)的知识”(B3),因此康德将先验哲学看作先天知识的理由即在于它们不具有任何的经验来源,特别是没有通过感官刺激的方式而被获得。然而先天知识又包含了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另一类则是非纯粹的。前者对应于分析命题,后者则对应于先天综合命题。据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的是,康德将先验哲学看作分析命题还是先天综合命题,抑或两者都包含?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