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法国的巴蓬案终于结束。4月2日,法国波尔多重罪法庭以“戕害人类罪同谋罪”,判处维希政权高官巴蓬10年监禁,剥夺公民权10年,撤销他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嘉奖。当法庭庭长宣读裁决时,坐在被告席上的巴蓬显得极度紧张。宣判一完,他当场签署了上诉书,随即走出法院后门,登上审判期间一直乘坐的防弹车。在最高法院对他的上诉做出裁决前,他将保释。 这是法国战后最长的一次审判:经历了18年预审,6个月审判, 94次开庭和终审前19个小时的陪审团辩论。被告巴蓬,在“二战”中是维希政权吉伦特省政府要员,1942年亲手签令,逮捕和监禁了1560名犹太人,后来,这些人全部遣送纳粹集中营,绝大多数没能生还。巴蓬却在战后青云直上,担任过巴黎警察局长和内阁成员。1981年,报上揭出他当年签发迫害犹太人文件之事,受害者家属以“反人类罪”提出诉讼,案子拖到1997年10月才正式开庭审理。6个月来, 审判牵动了无数法国人的心。人们来到法院,一次次献花,一次次点燃蜡烛,追悼罹难者,表达他们的悲愤。判决的前一天,许多人彻夜不眠地等候在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法庭展示了6300多份材料和大量证据,有褪了色的名信片、泛黄的照片、印有“犹太人”字样的信封和被遣送人的“黑名单”。当劫后余生者伸出烙痕斑斑的手臂,当受难者的亲人哭诉着当年生离死别的情景时,法国人再次面对半个世纪前那个黑暗混浊的时代,重新审视“二战”中的法国。 据报道,巴蓬在维希时代是个“奉命行事”的行政官员,没有直接参与迫害犹太人,而且在“二战”后期还协助过抵抗运动,并因此在战后获得勋章和重用。所以,对巴蓬的审判和定罪,也就显得格外复杂和困难。有人说,巴蓬是个“灰色人物”,他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维希时代的法国。法国1940年投降后,当时实际的抵抗战士只是少数,还不到人口的0.5%,拥护维希政权的并非仅仅是几个巴蓬式的官员。 在此气氛下,维希政权鼓吹的“民族优越”使排犹活动达到了高峰, 前后有7.6万犹太人被法国解送德国。1942年盟军登陆北非,纳粹呈现败象,法国抵抗运动才蓬勃发展。“二战”后,希望法兰西强大的戴高乐,总不愿勾起这段难堪的记忆,为的是不影响“国家和谐”,他留用了巴蓬等维希政府的官员。在1981年以前,史学家几乎全都回避了法国这段排犹的历史。1995年7月,希拉克总统正式承认法国排犹的史实, 表示国家应对这一悲剧承担责任,审判巴蓬遂成为可能。因此,对巴蓬的审判,可以说是法国对是否应当反思维希政权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当听到法庭宣读的判决时,现场的许多受害者家属潸然泪下,如释重负,他们说,“要对一个埋在集体记忆中的时期进行判决是多么难,我们等了50多年”,“尽管这场审判来得太晚,法国终究勇敢地正视了这段不光彩的过去,挽回了法兰西的尊严”。法国《解放报》也指出,“伟大的法兰西,在它的伟大中也有黑暗的一页,只有从阴影中走出来的国家才会更加伟大”。 对于87岁的巴蓬来说,10年监禁形同无期徒刑,在审判中,他就多次病倒住院。尽管舆论对法庭的判决不尽满意,但此案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警示未来,教育年轻一代汲取历史的教训。一项调查表明,法国中学有90%的学生对国家这段历史一无所知,搞不清法国在“二战”中究竟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但在审判巴蓬期间,年轻人所表示的关注超出了预想,旁听席上总是坐着不少年轻人。巴蓬是维希政权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受审的高级官员。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建议,巴蓬案应作为一个富有教益的重要事件载入世界史,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次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