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国防部长科恩等高级军政官员,先后到中东游说,试图说服阿拉伯国家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惩罚性军事打击。美国的外交活动以失败告终:阿拉伯国家一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实现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 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参加了美国发动的反击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行动。 埃及派出4 万多名士兵和300辆坦克;叙利亚派出2万多名士兵,并在叙利亚同伊拉克边界地区部署5万军队;摩洛哥向阿联酋派出500名士兵,向沙特阿拉伯派出1500名士兵,在6个海湾阿拉伯国家中,除科威特在本土参战外, 沙特阿拉伯向前线派出2万名士兵,200辆坦克和300架作战飞机;巴林、阿曼、 卡塔尔和阿联酋共派出1万名士兵,一些军舰和战斗机。可是,7年后的今天,时过境迁,这些海湾战争中美国的阿拉伯“盟友”,却不愿再同美国为伍。 首先,在“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中阿拉伯民族形成的泛阿拉伯主义仍然在起作用。海湾战争中,多数阿拉伯国家搭上美国战车,是因为伊拉克占领一个兄弟的阿拉伯国家,触犯“天条”。伊拉克被赶出科威特,受到制裁,也是咎由自取。但阿拉伯国家出于阿拉伯民族情结,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兄弟”的阿拉伯国家被无休止地制裁下去,强烈要求国际社会充分理解伊拉克提出的合理和正当要求。引人注目的是,在危机愈演愈烈、军事打击一触即发之时,埃及和卡塔尔分别派出专机,运载药品,飞往巴格达,向缺医少药的伊拉克妇女和儿童表示慰问。巴林武装部队总司令哈利发强调说,“只要这个国家不进行侵略,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能够接受对另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将冒导致其解体风险的军事打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 二、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激发了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危机感和团结自强意识。 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1996年6月执政以来,公然置联合国决议于不顾, 不断在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受到举世谴责,美国却百般袒护。而对阿拉伯国家动辄就施加制裁和扣上“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帽子。这极大伤害了阿拉伯民族感情。约旦国王侯赛因访问阿联酋时,公开敦促阿拉伯国家反对“双重标准”。阿联酋总统阿勒纳哈扬表示,由22个成员国组成的阿拉伯联盟内部应结束海湾战争造成的分裂局面。 三、阿拉伯国家普遍对美国动武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担忧。 ——担心转移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关注,使已陷入僵局的阿以和谈雪上加霜。1997年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地区局势不测因素增多,一度引起国际社会严重关切,各方相继利用各自影响,加大促和力度。今年1月,克林顿政府也采取了促和举措, 分别邀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在华盛顿会晤。如果海湾再次爆发战争,各方注意力将转移到海湾地区,顾此失彼,和平进程将被搁置。以色列也将以海湾战争为其“以安全换和平”的口号提供依据,无限期拖延第二阶段从约旦河西岸撤军计划,同时加紧在被占领土上兴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乘机制造更多的既成事实。 ——担心伊拉克可能分裂和被肢解。美国如果实行军事打击,这次必将“一不做、二不休”,把萨达姆政权一劳永逸地赶下台。这将导致伊拉克领土完整不复存在。据土耳其报纸报道,美国准备支持在伊拉克北部建立一个联邦国家,即日后独立的库尔德国家的雏形。穆斯林什叶派也将在伊南部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权。被肢解后的伊拉克将陷入长期战乱之中,难免变成第二个塞浦路斯,大批难民涌向约旦、土耳其和欧洲,使海湾地区成为动乱的渊薮,永无宁日。 ——担心海湾动乱局面将给地区发展和重建带来毁灭性打击。半个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了五次战争;近20年,海湾地区发生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也门内战等战乱。中东和海湾地区需要和平,以便休养生息和开发重建。 如军事打击造成伊拉克长期动乱,外国投资者将纷纷撤离,大批在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劳工也将被迫逃离,约旦等依赖伊拉克石油供应的国家也将不得不寻找其他石油来源。 克林顿声称,美对伊进行军事打击,是为了彻底消除“伊拉克对邻国安全的威胁”。言外之意是,有关阿拉伯国家应为美国出兵出枪、在阿拉伯国家领土上打杀阿拉伯人的战争出钱。海湾战争时的巨大开支使科威特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锐减到300亿美元, 也迫使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大国沙特阿拉伯首次向海外举债。一些专家们预计,军事行动一旦实施,花费将是30亿到50亿美元。要分担费用,这两个伊拉克邻国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