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俄罗斯政要和新闻媒介不断发表言论,对独联体现状和前景深表不满和忧虑。1月20日, 叶利钦总统在会见俄负责独联体问题的副总理谢罗夫时,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谈话。他说“独联体问题成堆”,存在“长期积累的弱点”,已有人想离开独联体。他批评俄政府和其他许多部门在解决独联体内部问题方面行动迟缓。最近,谢罗夫因“工作不力”被解除了职务。俄独联体国家关系事务部长阿达米辛也说,现在已到了应当确定独联体是一个政治外壳、磋商机构还是某种程度经济一体化机构的时候了。这些不满和忧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联体内部的离心趋势在扩大,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影响在缩小,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独联体的渗透和扩张在加强。 独联体是在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前已包括除波罗的海3国外的12个前苏联国家。俄罗斯想把它作为依托, 用以抵制西方向原苏地区渗透、扩张,加强自己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重振大国雄风,因此把加强独联体国家一体化作为其外交政策最优先的方面。但6年多的历史表明,独联体并没有朝着俄罗斯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首先,独联体成立以来,说得多,做得少,仅起到“跨国谈判协商机构”的作用。据统计,作为独联体最高机构的各国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至今各举行了20多次会议,通过了数百上千协定,还成立了跨国经济委员会、集体安全委员会、独联体维和部队等众多机构和组织。但所有这些协议和机构并未得到各成员国的签字和参加,其中发挥作用的更是寥寥无几。独联体一体化并未取得多少实际成果,近年来更是分多合少,传统关系也正在瓦解。 在去年3月和10月举行的两次独联体元首会议上, 各国领导人都严厉批评独联体实施协议的效率低下,并对独联体未来的命运问题进行了激烈但未有结果的辩论。元首会议未通过任何一个预先商定的文件,只有俄总统叶利钦一人在“2005年前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的文件上签了字,这是独联体历史上的首例。各国元首对叶利钦提出的扩大和加强安全条约的建议均保持沉默。 经济合作是独联体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各国领导人不断强调的内容,然而其实际状况令人失望。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关税壁垒和其它保护措施,使独联体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削弱。与此同时,不少独联体国家以巨大的让步直接向西方寻求资金和能源出口市场。 在全面一体化未取得实际进展的情况下,俄于1996年先同白、哈、吉签署了关于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的条约,后又同白俄罗斯签署了建立共同体条约,去年俄白又宣布成立两国联盟。俄原想以俄白联盟和俄白哈吉“小独联体”吸引其它独联体国家,推动一体化进程。但大多数独联体国家对此持疑虑、警惕和拒绝加入的态度。与此相反,一些独联体国家为加强自身分量,削弱俄的控制和支配作用,在独联体内外酝酿建立或加强原有的地区性组织。据报道,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1994年建立的经济联盟已将其合作扩大到军事方面,并已同意塔吉克斯坦加入;乌克兰、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正在西方的支持下组建“战略联盟”,以便把阿的里海石油绕过俄罗斯运往西方;在俄与北约基本文件签署当天,乌克兰、波兰与波罗的海3 国总统聚会塔林,筹划建立“波罗的海一黑海联盟”,以密切与北约关系……这些把俄排除在外的地区性合作组织,大多对独联体一体化起逆向作用,使那里的地缘政治呈现多元化趋势。 独联体一体化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其内部离心力的增强。经过几年努力,大部分独联体国家已度过了“离异”的阵痛期,政治和经济形势日趋稳定。它们作为国际社会有充分权利的成员开始打入国际市场,与世界经济接轨,自由选择与别国包括独联体外国家进行合作的最有利方案。独立的生存能力,各自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已使它们不仅是俄的伙伴,在某些方面也成为俄的竞争对手。而俄由于国力削弱,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加上某些政策失误,使它失去了把独联体国家团结在自己周围的中心地位。西方国家加紧进行的渗透、扩张和离间又成为阻碍独联体一体化的外部因素。 俄总统叶利钦曾说过,独联体一体化“事关生存”,要“倾其全力”加强这一过程。俄政府官员也一再声称,俄现在和今后都不打算放弃独联体一体化方针,它符合俄的根本战略和经济利益,是保障俄国家安全、加强俄国际地位的必要条件。他还表示,要通过调整俄对独联体的政策、进行独联体内部改革,以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一体化关系。独联体国家终因国力、外交空间有限,在满足自己的能源和燃料需求方面,在国家防御和社会治安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仍有求于俄。只要俄还需要独联体,而独联体各国还离不开俄罗斯,那末独联体就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至于其一体化的前景,则难以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