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成为社会心态表达与涌现的新场所。网络平台为社会心态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社会的特点也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社会心态,即网络社会心态。现有研究已经指出,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心态与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部分网络社会心态的争论甚至呈现出意识形态化和组织化趋势(李艳艳,2015),且集中地体现在近年来的热点舆论争论上(Meng,2018;马学轲,2015)。网络舆论争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晴雨表(杨正、田进,2020),同时也是影响当代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郭圣莉等,2016)。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心态的在线表达所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行系统而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虽然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王俊秀,2017),但关于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仍方兴未艾。诚然,不少实证研究已或多或少涉及网络社会心态的特定面向,然而现有关于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仍分散于多个研究领域,研究议题和分析视角处于相对碎片化状态。鉴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网络社会心态这一领域进行梳理,归纳出网络心态研究取得的进展,剖析网络心态的特征和新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描绘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议程和方向。 网络社会心态是网民在互联网空间中所表达或呈现的社会心态,其根源、涌现、发展和后果既与线下社会心态有相似性,同时也受网络空间特征的形塑。基于此,本文将先回顾社会心态领域的已有分析思路和实证研究,在借鉴现有理论洞见的基础上剖析网络空间特征对网络心态的影响,阐明网络心态研究的分析视角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议题。具体来说,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回顾社会心态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议题,第二部分提炼归纳网络社会心态的特征并提出分析视角,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最后将简要讨论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涵,以及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可借鉴的方法路径。 一、社会心态研究的进展与议题 网络社会心态是互联网用户在网络空间所表达的一种新型社会心态,它与现实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梳理现实社会心态研究的历程与进展有助于将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置于相关的学术脉络之中,并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社会心态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期、积累期和崛起期三个阶段(王俊秀,2017)。第一阶段的社会心态研究主要考察改革初期思想观念的变化(景怀斌,1989;王奋宇、李路路,1993),并把社会观念的变化视为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社会基础(邵道生,1995)。这一阶段的研究相对缺乏严谨的概念化,且仅有少数对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社会心态调查(冯伯麟,1995;刘崇顺,1990)。第二阶段的研究发展了社会心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较为深入地考察了社会转型对社会心态的影响。社会心态的理论化工作也被提上议程,研究者借鉴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对社会心态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学理探讨(丁水木,1996;马守良,1996)。第三阶段的研究从多个维度提升了理论分析的精细性和实证研究的系统性(王俊秀,2014;杨宜音等,2018)。在理论方面,研究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视角,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心态进行理论化,并发展出操作化定义和测量指标(王俊秀,2014;杨宜音,2006)。在实证研究方面,诸多研究对社会心态的结构、发生机制、社会后果与治理,以及特定维度的社会心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王俊秀,2016;吴莹、杨宜音,2013;杨宜音,2012)。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社会心态研究主要围绕三大议题展开,包括社会心态的概念与理论、社会心态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社会心态的后果与治理。针对社会心态的概念化与理论化,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社会心态概念展开讨论(王俊秀,2014;杨宜音,2006),并强调了社会心态的集体性、动态性与突生性特征(周晓虹,2014)。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讨论了社会心态的结构,发展出一系列测量维度和指标(王俊秀,2013)。就社会心态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而言,研究者通过统计方法分析调查数据,刻画各种社会心态的分布,检验多元因素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心态的效应(高文珺,2016)。其中,社会转型与群体分异是解释中国人社会心态差异的两个主要视角,前者认为社会心态是社会结构的投射,后者则主要关注不同人群的心态分化。关于第三个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心态在个体层面的影响与社会层面的后果,以及和心态相关的社会治理问题(马广海,2012)。 二、网络社会心态的新特征及其分析视角 近十多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DeLisle,Goldstein & Yang,2016;王迪、王汉生,2016),这种变化不仅为社会心态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还对网民社会心态的形态特征和生成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场域中,网络社会心态不是线下社会心态的简单投射,而是受网络场域的重塑并具有网络社会逻辑印记的独特产物(刘少杰,2018)。 基于现有社会心态概念的学理分析,余建华(2014)将网络社会心态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网络社会或网络社会群体之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网络社会心态和经典意义上的社会心态的共性,如心态的宏观性、变动性和突生性(周晓虹,2014;王俊秀,2014)。但是,网络社会心态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社会心态主体或表达渠道的网络化。在本文看来,网络社会心态的特征及生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空间运作逻辑的重塑,对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可供性特征和网络生态的运作逻辑与社会心态的互构关系。可见,网络社会心态至少具有两种含义:(1)网民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本文将其称为网民社会心态;(2)在网络社会基本逻辑重塑下涌现且具有网络社会独特印记的新型社会心态。本文将聚焦讨论后一种网络社会心态。 就网民社会心态而言,已有实证研究大致延续了基于社会调查的个体主义研究路径,描述在“均值”意义上的网民社会心态的总体(子群体)特征,或通过统计方法检验个人背景特征、行为方式等变量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效应(Pan&Xu,2018;马得勇、王丽娜,2015)。尽管基于社会调查的个体主义分析具有良好的概化力,但它在网络社会心态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从多维度充分反映出网络社会逻辑对社会心态的形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