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但在“多元化”的国际关系格局中,美国外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本文旨在对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综合述评。 一、注重发展经济 经济是1992 年大选中克林顿竞选取胜的最主要因素。 美国经济从1990年下半年就陷入了战后第九次经济衰退。此后两年美国经济连续滑坡, 形成经济学家所称的“双跌”甚至“三跌”的衰退。 失业率从1992至1993年夏在7%的水平高居不下。美国的国债已经达到了4万多亿美元。用克林顿的话来讲,如此庞大的国债,如果用最大面额的美钞摞起来,将相当于数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联邦政府仅为支付国债的利息,每年就需3000亿美元。〔1 〕克林顿在竞选时就表示要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许诺要在4年将联邦政府赤字减少一半。 要达此目标,克林顿提出的打算是:(1)紧缩政府开支,精简联邦政府机构, 削减政府雇员;(2)进行税收改革, 对社会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减少税收,对富人和外国公司增加税收;(3)强调发展经济, 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员;(4)同时采取措施,改革教育体制, 提高人员素质。 克林顿入主白宫以后,在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中,开始将经济放在首要的位置。克林顿的举措包括首先从政府机构上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宏观领导。克林顿组建了一个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Economic Council)。美国在历史上只有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立国家经济委员会还是首次。克林顿亲自在国家经济委员会挂帅,同时任命罗伯特·鲁宾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委员会与原有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还经常联席召开会议,为总统的经济决策提供咨询。出席联席会议的包括贸易代表坎特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莱克。有时经济委员会还邀请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参加。虽然新成立的委员会在跨部门的协调中也时常出现官僚体制“议而不决”的通病,但该机构的成立本身就说明克林顿政府对经济的重视程度。〔2 〕克林顿政府还利用一切机会大造舆论,宣传“经济安全”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力鼓吹美国必须维护其经济利益。克林顿政府强调的重点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将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其中美利坚“民族自身的经济安全”将被列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第一个支柱”,第二个支柱是“重新塑造我们的军事力量”,而第三个支柱就是“扩展民主价值观”。〔3〕 后来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项内容就是压缩赤字,开源节流。在“开源”的措施上,克林顿主要措施包括:(1)增设能源税,使每个家庭增长100—150 美元的燃料费;(2)提高年收入在11.5万美元和14 万美元以上收入的家庭的所得税。税率增加5个百分点。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还将加付10 %的附加税;(3)提高中产阶级的社会保障福利金税。年享受福利金3.2万美元的夫妇或2.5万美元的个人,其目前需按50%的福利金收入缴税, 以后还将增至85%;(4)将工商企业营业税从34%提升至36%。 共计增加税收2500亿美元。在“节流”方面,克林顿的举措是:(1 )压缩政府津贴开支计划910亿美元;(2)今后5年削减防务开支760亿美元;(3)除军人和邮政部门外,冻结260万联防工作人员的薪水一年;(4 )白宫裁员25%,联邦政府精简人员10万,压缩活动开支12%—14%,总计减少政府支出2460亿美元。 第二项内容是实施“技术产业政策”,扭转美国产品在全球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克林顿所采取的措施包括:(1 )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克林顿特别强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促使信息流通和科研成果走向市场。(2)采取官民并举的方针, 增加科研投入170亿美元,将政府的726个实验室向公司和企业开放。同时支持大公司的“合作开发”和小企业的技术改造。(3 )克林顿决心在保持美国防务能力的前提下削减防务开支,加快国防工业向民用工业的转型。(4)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对在职工人的技术培训, 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推进教育改革,以为“后工业信息时代”培育后续人才。 第三项内容是在国际交往中,突出“经济安全”方面的考虑。在此方面,美国打出的是“公平竞争”的旗号。美国是十分重视对外贸易的。但美国此时要抛弃的是以往得不偿失的“自由贸易”。在对外贸易关系的实际操纵中,美国摆出一副打全方位贸易战的姿态,凭借自己强大实力,迫使贸易伙伴让步,向美国开放市场。克林顿新的经济政策,使得美国同盟国的关系时常出现“六亲不认”的现象。例如,克林顿决定向西欧盟国的进口钢材征收惩罚性关税;对欧盟对美国的电讯、交通和能源领域的“歧视政策”采取报复性措施。美国还威逼日本在汽车、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农业、专利法、禁止垄断法和金融服务业等8 个领域向美国开放市场。 美国还动辄威胁用其国内贸易立法的“超级301条款”对外国进行制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