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国关系调整的基本态势 国际形势的诸多变化,同大国关系的调整息息相关(本文所说的“大国”,特指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非纯地理概念)。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是1997年国际形势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一年尤其是秋后,中、美、日、俄以及俄、欧(德、法等)首脑频繁互访或热线联系,将大国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情况表明:各大国为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都在为面向21世纪确立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最佳位置作准备;大国关系的调整依然沿着既互相竞争、制约,又彼此合作、协调的轨迹进行。 中美关系几经起伏,近来有重大改善。江泽民主席成功访美,达到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和发展合作的目的。两国表示要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处理同美国双边关系的基本方针是“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始终言行一致;美国基于充当世界“领导者”的全球战略,对华政策的本质特征仍是“接触加遏制”,但每个时期侧重有所不同。要克服在台湾、人权、贸易、军售等方面的障碍,主要矛盾方面在美国。实现共同利益需要两国继续改善关系,但道路是曲折的。 中俄之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遵循平等信任、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政治、经贸、军事、科技和其它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并联合声明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随着东段勘界工作取得突破,边界问题圆满解决。双方正在努力克服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相比后者薄弱的现象,为在2000年将两国贸易额提高到200亿美元而协同努力。 国家元首一年内进行互访,两国友好合作步步加深。基础坚实、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可称中俄关系之写照。 中日关系在新“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出笼后又增芥蒂,两国政府首脑互访决意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李鹏总理访日时提出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加强对话,增进互相了解;互利互惠,发展经济合作;面向未来,实现世代友好。两国贸易额已突破600亿美元大关。 有的日本人指出,日中之间出现的摩擦,“归根结底还是过去的历史问题造成的”。日本首相桥本表示,日本与中国要建立成熟的邻国关系,就必须“诚实地对待过去”。 美俄“战略伙伴”关系自俄罗斯加入西方七国集团之后,正逐渐修复。克林顿及时将中美元首会谈结果向叶利钦通报。俄美关系主要麻烦在北约东扩,再就是战略武器谈判,还有美国对俄经援因顾虑其政局不稳而出尔反尔。美国策动北约向东、向南扩张的根本目标未改,俄罗斯表示决不同意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否则将采取相应对抗措施。美俄在中亚和里海地区争夺市场、资源和影响力的斗争加剧。在北约东扩压力驱使下,俄罗斯加快调整亚太政策,同时加强它在中东同美国的竞争。 俄日关系“达到崭新水平”,彼此要成为“战略伙伴”。出于各自需要,彼此都有妥协,俄更多以政治让步换取经济利益,日本则付出一定经济代价谋求政治和资源好处。日本对俄已改变“加强经济关系以解决领土问题为前提”的“政经不可分”原则,实行领土谈判与经济合作均衡发展。不久前两国首脑会晤,通过了在政治、经济及金融等领域发展合作的“叶利钦—桥本计划”,并就在2000年前签署两国和平条约问题达成共识。“北方领土”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的症结。 中国同欧洲国家的关系发展良好。希拉克总统访华,中法扩大经贸合作,并在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两国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俄罗斯加强同西欧大国关系,意总理、法总统、英首相接踵访俄。俄称与德国关系是其外交“重中之重”;称法国在一切领域都是它的“优先伙伴”,两国建立“特殊伙伴关系”。法国总统表示相信俄在建设多极世界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两国元首强调俄法在欧洲建设的目标与途径问题上观点接近。法国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企业决定在伊朗共同开发煤气田,也表明彼此接近。中、俄、欧在抵制美国“主导作用”方面存在共同点。 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变化,集中到一点,说明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 二、大国关系调整体现世界格局多极化 大国关系是构成世界格局的基础,它们的关系调整既反映多极化趋势,又促进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示并为人们所关注,是进入80年代之后,当时除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响的新的力量或力量中心——欧洲、日本和中国,从而构成一种被称作“两超多强”局面。由于“两超”中任何一家的综合国力(含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都要胜过崭露头角的“多强”,加之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故被称作“两霸”。但是,诸强的崛起,使得世界重大事务只由美苏两家说了算的时代不复存在,这正是多极化的重大意义所在。宦乡同志于1987年将世界格局言简意赅地归纳为“一个世界,两种制度,政经多极,竞争共处”,我的理解这十六个字是广义上的世界格局论,其中“政经多极”则是狭义上的、通常人们所说的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前“两超多强”所体现的多极化,不妨叫做“两极多元”(这里的“元”限于“准极”、“次极”之意),但“两极多元”已不等于“两极世界”,不能忽视“多元”构成多极化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原苏联“一超”演变为俄罗斯“一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并未因苏联解体而减弱甚至消失,却是在新形势下以“一超多强”的形态继续发展。超级大国只剩下美国一家,“一超多强”所体现的多极化不妨叫做“一极多元”,但这不等于“一极世界”或“单极世界”,否则会忽视“多元”所构成的多极化的重要内容,甚至还会误把今天美国的作用力突出到似乎等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家作用力的总和。“一超”美国的综合国力超过其它任何“一强”,这种状态势必保持很长一个时期,但力量对比毕竟在朝着削弱“一超”的方向变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多强”是一个变数(所以我不大赞成再用“一超四强”的固定说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壮大和影响力增强,终究还要从这里出现某些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或力量中心,例如东盟等地区集团的崛起便值得注意。“多极化”中的“化”,正是反映了“多强”作用增大和数量增多的趋势和进程,也可以说是“极”与“元”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和进程。世界格局处在多极化过程中,并没有最终形成多极世界,但不能因多极世界尚未定型而否定多极化的客观存在。美国鼓吹单极论,含义在于应由它独家支配世界;而中、俄、法等国都强调要推动多极化发展,就是要否定单级世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