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22.01.009 [中图分类号]F299.24(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22)01-0079-09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日充斥着各种声音,车水马龙的鸣笛声、人声鼎沸的嘈杂声、飞机划破天际的轰鸣声、电子设备的音频声等。现代性发展携带的技术文明为我们的城市生活增加了诸多“机械声音”。人在城市中行走,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此起彼伏的各种声音中行走。现代城市生活的“背景音”是以交通设施、消费娱乐、移动电子设备、往来摩肩接踵的陌生人交织而成的声音网络,噪音作为一种声音污染也充斥其中。我们的耳朵很难再捕捉到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以及自我的声音,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人类周遭的声音环境是单一且同质的。在列斐伏尔看来,当下社会的生产早已不仅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更是空间的生产,越来越多的抽象空间被不断生产。一以贯之,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抽象声音也在不断地被生产,具体声音却渐渐隐没了。然而,总有一些特定的声音会唤起人群特殊的情感和记忆,让我们忍不住慢下来,驻足凝视。在那被声音所浸润的凝视中,声音从物理意义上发声体的震动、声波的弥漫转化为声音景观。 我们过去的研究热潮是以视觉为中心,而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感官系统。回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对于风景的描绘,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对于风景的审美都离不开对声音景观细枝末节的捕捉,诸如由北宋画家宋迪所逐渐兴起的“潇湘八景”,这种文人审美体验对于“潇湘夜雨”“烟寺晚钟”[1]等声景钟情不已;再如“武昌八景”“汉阳十景”所收录的“鹦鹉渔歌”“鹦洲听雨”[2](p46-53)等对于音景所构成的诗情画意的描绘,都体现了声音在风景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景观的审美实践离不开声音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将研究视角从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视觉性和视觉文化转向声音和听觉文化。 以武汉标志性建筑物江汉关大楼的钟声所构建的城市声音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江汉关的钟声是如何转化为声音景观的;在历史的变迁中,它曾呈现出哪些不同的角色和社会文化功能;进而探讨江汉关声音景观作为一种媒介在人与城之间形塑了怎样的情感联系。 一、声音景观:城市研究的一种探索 “Soundscape”一词被译为声音景观,又简称声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加拿大音乐家、声音研究的重要人物谢弗(R.Murray Schafer)所提出[3](p205)。他冷峻地批判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和乡村中越来越多的自然声音被建筑、交通、机器、工业生产发出的噪音所淹没[4](p23),噪音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声景中的支配性力量,侵蚀了空间中的静谧和安详。出于对现代化噪音进行抵制的朴素理想,谢弗开启了对于声景的深入研究。 “声音景观”一词是由“sound”(声音)与“scape”(景观)组合而成,谢弗凭借自身的音乐背景,敏锐地洞察到声音景观研究的重要性[5](p75-82)。除了理论阐释,谢弗还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利用录音设备记录了温哥华乃至欧洲的城市和乡村的各种声音。谢弗钟情于自然的声音,对城市中的各种工业噪音秉持强烈的批判,他认为自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声音,他的这种“声音的自然主义”倾向被诸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声音的乌托邦”[6](p170-175),其对于自然声音的推崇、对于噪音的抵抗也曾被批评为空想主义。但值得肯定的是,谢弗将声音视为一种值得被保存和珍视的资源,出于对自然声音的珍视和对城市多感官记忆的保护,谢弗奠基了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研究。1976年,谢弗践行的“世界声音景观计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 随着声音景观研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扩大。国内关于声景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从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出发,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研究公园、城市开放场所、古典园林等特定空间内的声景效果和声景设计。康健、杨威(2002)认为声景研究包括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7](p76-79)。袁晓梅(2009)讨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阐述了古典文献中关于园林声景的思想见解与西方现代声景理论呈现明显差异[8](p32-38)。刘滨谊、陈丹(2009)将声景元素分为自然声景(风、雨、雷、电)和人工声景(钟声、琴声)[9](p96-99)。其二,从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地理学等角度探讨声音景观的音乐性。薛艺兵(2008)探讨了声音景观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域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地域空间和地方特色是核心要义[10](p83-88)。其三,将声音景观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地理学、媒介史、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阐释。例如将晚清上海的钟声视为一种视觉与听觉并重的现代“奇观”(季凌霄,2019)。还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戏曲、少数民族民俗等声音景观展开的文化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除却学术界对于声景的诸多讨论,2020年,苏州市寒山美术馆举办了以“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为主题的声景展览。2021年,太原市也开展了以“原音:太原的地方声景”为主题的工作坊、田野录音和展览。这些社会性的声音实践和田野调查,都对地方的声音遗产和城市声音记忆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