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国家文化领域最引人瞩目的现象莫过于大众文化的勃兴。借助于新的媒介传播技术,漫画、报纸、杂志、广播、电影、流行音乐等极受欢迎的文化文本极大地拓展了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空间。“二战”结束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及西方社会经济的急剧增长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助力。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开始引起不少学者、理论家的重视,他们围绕大众文化的属性、特征及功能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论辩。 一 大众文化理论中的被遗忘者 根据约翰·斯道雷、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阿兰·斯威伍德等文化学者的论述①,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三种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辩立场。(1)源自人文批评的精英立场。该立场以英国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及F.R.利维斯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是有别于高雅文化的文化形态,其人文价值明显低于后者。在他们看来,真正能代表文化的是那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大众文化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口味而生产出的通俗文化产品,是“文化危机”的表现。(2)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立场。阿多诺、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领军人物是这一立场的中坚。他们从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考虑出发,将大众文化看作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认为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发挥着麻痹大众意识的反动作用。(3)文化多元论立场。该立场涵盖了两个并不相同的研究脉络。一方面是英国的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等人推动的从“文化主义”到“文化研究”的演进,这些学者挑战利维斯等人关于“文化”的价值假设,关注工人阶级、青年等社会阶层、群体的日常生活,将大众文化视为他们从事积极文化实践的产物。尤其重要的是,威廉斯总结提出的三种文化定义拓展了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被视为“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据此,大众通俗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可以和传统的文学艺术等量齐观。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激进运动的逐步降温及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精英立场”的备受质疑,结合“后工业社会”的理论主张,E.希尔斯、丹尼尔·贝尔等学者从消费而非生产切入,张举大众文化在推动社会“多元民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到了80年代末,约翰·菲斯克关于大众文化的系列著述及随后吉姆·麦克盖根(Jim McGuigan)提出的“文化民粹主义”主张,在综合两大研究脉络的同时,将文化多元论的讨论加以深化,更加肯定大众文化的价值,只不过在评价大众的日常消费蕴含的战略能力上略有分歧。 在常见的聚焦大众文化理论的综述性写作中,以上三种立场构成了认知大众文化的主要框架,几乎左右了我们思考大众文化的方式。不难发现,三种立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均以“控制—反控制”这一深层斗争逻辑为出发点展开论述,具有相当明显的政治色彩。彼此间的差异则在于,人文批评家的精英立场侧重于文化政治,后两种立场则强调社会政治的重要性。关于大众文化的论争持续半个多世纪,但每一种立场都未能占据绝对的主导。不同政治立场固然能为这几种论述带来某些洞见,亦显现出不可避免的缺陷。当各种观点在争辩中僵持不下、难分伯仲时,各自论述预设立场的缺陷便愈发突出和明显,使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丧失了活力。那么,是否有新的理论支点或视角可供我们重新看待大众文化?其所催生的认知是否既具有超然于政治的客观性品质,又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洞见,启发我们从新的路径开展大众文化研究?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埃德加·莫兰的思考便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基点。尽管莫兰关于大众文化的论著只是其数量庞大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按照他自己的定位,它们属于早期研究的“边缘性作品”和“意外成果”。不过,放在大众文化研究的历程及脉络中来看,这些论著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均显现出重要的开拓意义。普遍认为,1957年美国学者伯纳德·罗森堡(Bernard Rosenberg)和大卫·莫宁·怀特(David Mourning White)主编的《大众文化:美国的通俗艺术》一书的出版,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该书汇集了诸多美国学者在之前15年时间里关于“大众文化论争”的文章,呈现了此次大论争的基本面貌,同时标志着论争暂告停歇。而在前一年,莫兰便已推出了他对大众文化研究的首部著作《电影或想象的人》,他在书中对电影这一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进行了独特的考察分析。接着,他将目光转向电影明星,审视影星这一新生群体的诞生、特征及其与观众的关联,探讨他们对大众生活及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其成果便是《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1957)一书。到了1962年,莫兰又出版了《时代精神》,该书的副标题“关于大众文化的评论”表明,其研究对象已从前两本的电影及电影明星转向了大众文化领域。他从产业、传播、受众、休闲及审美等方面关注大众文化强大的融合特性,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大众文化为现代人创造出的各种社会“神话”,既梳理了大众文化的各种古代渊源,又探讨了大众文化对公众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是他对大众文化的综合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