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22)02-0172-09 一、系列概念:民、民间与民间智慧 没有比“民间”这个概念更民间的了。 人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使用:它如此久远普遍、鲜活实在,又神秘莫测,捉摸不定。“‘民间’并不是一个经过长期批评性反省和提炼的理论概念,它在被用来指称某种社会现实时过于笼统,缺乏内部的分析性;而在规范的层面上,其含义既不够清楚,也不够有力。”①虽然这是从社会学领域对“民间”概念的观察结果,但却具有普遍性。置诸其它领域,比如被广泛使用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学艺术等,“民间”这个概念都同样“过于笼统,缺乏内部分析性”。同时,由于汉语独立的方块文字,松散的词汇、语法结构等特性,其中的每个字几乎都暗含着一部文明史。②就我们这个话题而言,“民”“人民”“民间”这些词语看似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宏大,难以界定,③何况还涉及到被修饰的“智慧”概念,因此很难单独将“民间”概念置于诗歌(文学)领域进行讨论。更可行的办法也许是视之为一个对照性概念,在各个领域中予以对照、参考性地观察它与诗歌写作之间的既显白又隐秘的关联。 在社会学领域,“民间”概念强调的是与政府相对且相互渗透的一个空间。梁治平在《“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一文中,从CIVIL SOCIETY的译名问题着眼,特别强调civil这个英语单词对应的三个汉译名:公民、市民和民间。“公民”的语境是17世纪以降在欧洲崛起的现代民族国家。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历史语境下的本土概念“市民”所指称的只是一个特定范畴的人群,即城市居民,而“民间”所指的却是一个远为广大的社会空间,一个普通民众(“民”)生活和活动于其中的巨大世界。 “民间”……所指称的可以是一个有别于“国家”的“社会”。这一点可以从“民间”一词的含义中得到证实。“民”的原始义和基本义之一即是“人民”“民众”,尤指与“官”相对的普通民众。这种界分本身即暗含了某种区别性的空间观念,这一点因为“间”字的引入而变得更加清楚。“间”字在“民”的概念上加入了一重社会性空间的重要含义,因而建构了一个具有空间含义的“民”的概念,令普通民众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变得清晰可见。正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民众依其熟悉的方式过活,追求他们各自不同的利益,彼此结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组织,如宗族、行会、村社和宗教会社等。④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民间之民,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还是所依附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空间环境,也可以是从这个空间环境中生长出来、带有“大众”“民俗”等等修饰意义的形容词,比如“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智慧”。其间“民间智慧”显然有别于主流文化(儒道释)与非主流文化(法、墨、名、阴阳等)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另一方面又与之有着难以割舍的紧密关联。所谓主流、非主流和民间等不同空间的区划,与传统意义上“官”或者现代意义上“政府”之间的对立有关,对立的边界却又极为模糊,两者往往相互渗透相互界定。 人类学领域看重的不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对立与依附,而更关注民间与科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在评说乡土知识和民间智慧之前,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评说对象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那就是城乡差别的存在以及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乡土知识相对于都市知识而言民间智慧相对于科技智慧而言。乡土、民间与都市、科技构成彼此对立的结构,且不提这些结构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知,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田野工作者来说,这样的结构,即便它们只是相对独立,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我们所面对的经常是不可捉摸、千变万化的‘喧声’,一片乡土与民间、都市与科技彼此交融的‘杂语’。”⑤跟社会学一样,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民间智慧、乡土知识即使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也只能相对而言,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则是乡土、民间与都市、科技之间相互交融的、巴赫金意义上的众声喧哗与对话,对彼此的认知同样需要一种参照性视野。而尤其是在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喧哗之声更加嘹亮。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将民间理解为大众、草根,将智慧理解为创新,于是,民间的智慧和创新是社会草根阶层谋求生存以及实现其自身价值而做出的创造性适应。这其中的智慧、创造性有着大小之分:“作为一种草根阶层的创造,民间的智慧与创新无疑地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小c’,人们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或所想到的问题,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可能是很有限的知识、能力和资源而构思出来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有些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民间创新更是具有自娱自乐的味道,但这些创新与在心理学实验中通常研究的难题不同,它多源于生活并且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⑥同样地,其中的民间、智慧和创造等概念,跟其他领域一样,也只能是对照的而非绝然的区分。“尽管与当今文明世界所公认的、符合官方学术规范的智慧与创新不同,民间的智慧与创新往往来自于社会层级结构中的下层或底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造性适应方式,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在任何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中都能将民间的或非民间的智慧与创新截然区分开来。”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