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摆脱贫困、跳出低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转向新阶段新目标。这一新发展阶段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战决胜,这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二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谋求高质量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①;三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世界经济局部冲突频发、全球性问题凸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动荡。与此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面临着深刻变革,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收入不平等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逐年扩大。因此,瞄准不平衡问题,由全面小康转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②。当前,两项课题亟待研究:一是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经验,总结基本原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机衔接,防范脱贫返贫和新生贫困,不断巩固贫困治理工作成效,夯实新发展阶段的起点根基;二是积极探究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未来途径,寻求消除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案,探求建立先富带动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长效发展机制,着力解决由发展不平衡引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异扩大和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 一、中国式小康社会及其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经历100年来的不懈努力,带领中国人民在消除贫困的崎岖之路上披荆斩棘,接续奋斗,并于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役的圆满成功,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实现共同富裕、开启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吹响了号角。 (一)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 纵观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至今已有40余年,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小康”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取“百姓安康”的含义,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由百废待兴的局面逐渐发展起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式小康社会的建设之路正式开启。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他指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指的是“小康之家”。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③,这被认为是中国式“小康社会”内涵的雏形。党的十二大正式把“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并于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战略。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④,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实践性也越来越强。 进入21世纪以后,历经数次会议,“小康社会”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中,党的十七大明确描绘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面貌——“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赋予“小康”更丰富的内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现有文献中对“小康社会”具体内涵的探讨相对成熟,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阐述。蒋明敏和王艺苑将相关文献中对于“小康社会”的内涵解读从战略目标及其要求,结构要素,时间、空间、质量的三维视角和方向定位等四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归类⑤。邸乘光认为,“小康社会”的内涵应包括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概括为“三个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人口要全面、区域要全面,并且为了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必须同时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⑥。梅燕京和张广昭从结构要素的角度将小康社会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⑦。而更多的学者则是沿袭时间轴线,从空间和质量的角度将全面小康视为上承总体小康、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渡阶段,并在此阶段实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方面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