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元宇宙”是2021年的流行词,而且将在未来几年里持续保持热度,尤其是随着国际互联网巨头的介入,元宇宙这个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以后,也成为大学课堂上青年学子关注的热门话题,这说明元宇宙作为2021年的网络流行语,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腾讯CEO马化腾2020年提出“全真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就是让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完全敞开,由游戏和虚拟世界构成的经济将迅速崛起,这大致是在为元宇宙提前造势。元宇宙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概念层面的热议,它还将深刻影响人类的未来。本文将元宇宙视为一种新的媒介文化,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对元宇宙进行初步探讨。 一、元宇宙的概念化传播与媒介文化源流 元宇宙最早出自美国科幻小说《雪崩》。在小说中,人类通过“avatar”(数字替身)生活在一个虚拟三维空间中,这个人造的空间就被称为元宇宙。2021年10月29日,扎克伯格把脸书(Facebook)公司名称改为“Meta”后,元宇宙迅速火爆,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奏响了高科技产业的“集体狂想曲”,许多科技公司都自觉地向元宇宙靠拢,提出元宇宙发展策略,贴上元宇宙标签,大力宣传其产业升级战略。2021年11月18日上午,张家界元宇宙中心在武陵源区大数据中心正式挂牌。此举引发社会热议,认为产业资本对元宇宙的“亲密”,最看重的是“概念”而非技术本身。 从产业的角度看,业界都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的未来。不少科技公司打出元宇宙概念之后,便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业绩平平的中青宝,在披上元宇宙的外衣之后,股票价格由7元上升到42元,元宇宙概念股票被热炒,具有明显的从众效应,许多股民根本不知道元宇宙为何物,便盲目跟进。2021年11月中旬,人民网、新华社等媒体对元宇宙的热炒提出警示,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元宇宙。 但是,元宇宙的吸附效应在疯狂放大。在元宇宙概念还很模糊的背景下,“炒房团”却开进了元宇宙。据港媒报道,2021年12月9日早晨,香港房地产巨头、新世界发展集团CEO郑志刚宣布投资元宇宙虚拟世界游戏《沙盒》,购入《沙盒》中最大的数字地块之一,希望打造“创新中心”,展示大湾区新创企业的商业成功。据知情人士透露,郑志刚对这块虚拟土地的投资金额约为500万美元(约3200万元人民币)。①目前,在“闲鱼”上,宇宙的虚拟房产也被疯狂炒作,最高的一幅地块标价53万元人民币。房地产进驻元宇宙不仅是一种概念炒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动向和投资方式。照此,旅游、游戏、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都会根据新的产业“特性”而贴上元宇宙的标签,元宇宙的价值似乎具有“宇宙”级的未来。 元宇宙带来巨大的市场“卖点”,也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同时还塑造了全新的媒介文化。众所周知,元宇宙和现有的互联网不一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差异就是人们借助穿戴设备才可以进入元宇宙世界,在现有的互联网世界人们不需要或者不一定要用这种穿戴设备,也就是说,体验元宇宙是需要“设置”的。但元宇宙本质上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化身”,是现有网络文化的意义延展。 从媒介史的角度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介文化在过去20多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文化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其丰富的内涵。网络文化与社会心态和情感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事实上情感结构是文化模式的体现,元宇宙文化也将带来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现实有很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元宇宙文化仍然是技术与文化的产物,只是它被极大地“幻化”了。因此,元宇宙文化也可以说是“新款”的网络文化。 从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看,网络文化和技术变革、社会文明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网络空间,正是作为“主体”的网民的“活动”,网民作为意义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才得以展现。也正是网民的符号化和虚拟化活动,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网民从现实空间进入虚拟空间之后,其角色由此发生改变,甚至其面貌、语言、个性也被重新构筑,网民的随意性、自主性、虚幻性表演使网络文化的形成具有“无根性”的某些特征。而网络消费主义片面夸大网络的消费功效,极力追求感官刺激和符号消费,实现技术与消费的融合。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网络时代是技术垄断文明的高级发展阶段,正如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言:“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中心,而是以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取而代之……技术垄断废除所有能够带来稳定和秩序的传统故事和符号,而重新讲述另一个关于技能、技术知识和消费美梦的故事。其目的在于赋予人们特殊的使命,以保证技术垄断永远存活下去。”②随着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不断融合,网络文化的传播主体从精英文化向草根文化转变,传播内容呈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景观,网络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并推动个体文化向圈子文化跨越。 网络文化的重要议题就是身体、心灵和网络空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看元宇宙时代之前的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比如人们讲网络文化会探讨网络消费主义和网络成瘾问题,在元宇宙时代会不会有成瘾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另外,在分析网络亚文化现象时,有不少话题可以引申。诸如郭美美等人的网络炫富问题,其实是精神贫困和价值迷失。而在亚文化研究中,网络族群体现出来的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作用较为明显。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看,从“屌丝”到“油腻男”,从“丧”到“内卷”“躺平”,说明网络亚文化呈现的负面情绪很明显,从自贬到懒得自贬。表明自媒体社交时代的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所以,网络社交的表演以及表演崩溃等现象,都可以从网络的社会影响方面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