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新媒介伴生的当代文化现象,网络文学不可避免地诞生在新旧媒介交接的路口。其缘起和诞生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不仅关系到网络文学自身,也对理解与之相关的网络文化整体意义深远。因此,有关“网络文学起点”的问题,得到学界反复探讨和论争。2020-2021年间,《文艺报》刊发系列文章①回顾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和热点问题,其中欧阳友权、邵燕君与吉云飞、马季分别“从技术出发”“从故事出发”和“从建制出发”谈论网络文学缘起。随后,《新华文摘》2021年第14期转发以上观点,“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等学术会议亦对此进行了讨论,在学界引发持续反响,构成网络文学、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学术热点。 基于新技术的载体、以故事为中心的内容,以及文学体制的建构对网络文学不可或缺;但谈论新媒介文化现象的生成,不能离开媒介转型的语境。以媒介为中心,新旧势力的自我变革和角逐较量持续发挥作用,胚胎期的网络文学也不断变化,其生成历经媒介接续、媒介融合以及权力让渡等阶段,是由1990年代特殊的社会、媒介、经济、文化语境共同孕育的结果,也离不开新千年到来之际整个社会对科技和未来充满憧憬的开放心态。因此,不妨以2000年这个新千年起始之际作为网络文学的起点。这一年,网络文学的媒介属性充分显露,在公众认知中也由一个陌生的新词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拥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对象和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可供分辨的特点。 一 1991——从技术出发 将网络文学起点追溯得最久远者,是欧阳友权在《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一文提出的主张,认为当从文学与网络相遇算起,以北美中国留学生网刊《华夏文摘》发刊的1991年为标志②,本文称之为“技术说”。它提出了“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命题。依照此思路,互联网载体技术是网络文学存在的前提,是其区别于以往文学形态的要点。被“技术说”视为标志的第一份华文网刊《华夏文摘》使用的技术是电子邮件,通过“邮件列表”将国内出版物摘编后,对订阅群组定向发送,我们习见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杂文等由此与互联网产生关联。不过,这一过程中的技术主要是界面“无纸化”和传播提速,虽然屏幕阅读看来面目一新,但双向互动这一网络传播的根本变革却全无涉及。由于当时带宽和速率限制,网刊屏幕表现十分单调;同时,说作为印刷品的“文摘”只是为老旧概念添加新手段,以它来判定网络文学起点相当牵强。 从传播系统和平台发展角度看,除《华夏文摘》依托的电子邮件系统外,还有几种技术与网络文学关系紧密。它们分别是:1992年,alt.chinese.text(ACT)采用的“新闻组”,通过订阅话题、邮件接收的方式实现中文直接在线交流;1993—1994年,“美人鱼”“布法罗夫人”“红河谷”和更知名的“橄榄树”“花招”等的“公告板系统”(BBS)及组合衍生而来的,普通网民更熟悉的“论坛”;“新语丝”1994年建站之初的特色电子书库以及通过话题收集和组织实现异步聚合阅览的“RSS”技术。这些早期技术大多藏身于网民所阅读的“文学”背后,有些已经数次换代,有些甚至悄然退位,但参照“媒介即信息”的思路,不同媒介技术的表达手法和呈现方式,都已在网络文学中留下痕迹。 在以上几类技术中,互联网的传播速度、空间范围、数据筛选和整合能力不断得到强化,但“网络”依然是外在于“文学”的技术工具。与之比较,几位中国台湾作者进行的“数位诗”实验以及2000年以后大陆的电子期刊,方可谓真正实现网络技术与文学的深层联系,从作品文本、读者互动和阅读感受等方面直接彰显“网络文学”的技术和媒介特质。 数位诗是中国台湾诗人曹志涟(涩柿子)及艺术家姚大均(响葫芦)带动下兴起的网络文学实验潮流。二人于1997年合作搭建“妙缪庙”是数位诗最早的代表性网站,站点主页有“妙”“缪”“庙”三个闪动字样,题图庙宇门上书有“僧人宿舍,闲人免入”。鼠标移向门环即变成链接跳转入下一画面,一个持手机通话的和尚笑问“你怎么来了”,至此出现网站前言③。从网站构架语法关系可见,“妙缪庙”采取早期个人网站通行的与书籍设计相似的结构:即首页主题图加flash文字标题(封面),鼠标特效点击换页(翻页)、内部超链接布局导向作品(目录)。如果说“妙缪庙”因闪烁动图而容易与艺术作品混淆的话,曹志涟个人站点“涩柿子的世界”则因重视文字意义生成能力被公认为“文学网站”。其中《虚拟曼陀罗》号称“回忆未来的写作”,它将网络形容成未来的“稿纸”,以实录制造视野所及的“景”,以文字和链接激发指向未来的“回忆”④。稍晚建站却持续至今的李顺兴“歧路花园”则直接被当作“刊物”,其名称和灵感源于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意在揭示小说多线程叙事中蕴含的超文本特性,或超文本小说(hyperfiction)的网络性”⑤。以上例证有的以古诗为内容,有的以传统意境为追求,在网页上对传统的“文学作品”“文学意蕴”等概念系统进行了创造性再演绎,是一种主动将网络技术与文学意境结合的创作潮流。遗憾的是,这些站点当初借技术的新奇而知名,后期也因技术的升级、硬件的不匹配而被遗忘,其文学与技术的探索未能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