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向文艺工作者发出“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号召,要求他们“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①次年3月1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长篇消息《实现文艺运动的新方向,中央文委召开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消息在以一千余字的篇幅对《讲话》主要内容作出简要介绍后指出:“这样毛泽东就向延安的文艺界同志提出了一个急不容缓的要求:深入群众,改造自己。”稍后,其他解放区或转发了这则消息,或传达了其相关内容,②这样,“深入群众,改造自己”也就成了对于《讲话》精神的精要概括而在各解放区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对照《讲话》的这一精神,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对解放区前期的文艺思想和实践纷纷展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例如,刘白羽认为,那时,“文艺家不先深入到群众中去‘化’了自己,只停留在把大众看成‘落后’或‘空想人物’的观点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③;而何其芳则检讨自己在前期所倡导的“写熟悉的题材”观点实际上成了“一种拒绝深入群众,改造自己的护身符”。④刘白羽、何其芳等人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所表现出的认知及“觉今是而昨非”的精神姿态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们似乎意味着文艺工作者在解放区前期就均是“脱离群众”的。但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在自抗战全面爆发至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的解放区前期文学中,“深入群众”作为一种重要的观念即广受关注,并为许多文艺工作者所接受与践行。本文拟以一手材料为依据,对解放区前期“深入群众”观念的生成、内涵与意义等作出描述和探讨。这不但有助于还原历史本真,而且从中亦可见出解放区前后期文学的关联。 所谓“深入群众”,是一个具有普泛意义、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的观念。它大体是指:到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熟悉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等。在解放区前期,这一观念不但为许多文艺工作者所接受,而且外化成了他们的实际行动。这一情况的发生,与中共领导人对他们的要求密切相关。对于他们而言,中共领导人的这一要求是在两个层面上同时提出的。首先,“深入群众”是中共领导人对于包括文艺工作者在内的解放区所有实际工作者的一般要求。抗战时期,是中共许多重要理论成熟的时期。与“群众”相关的,则有“群众路线”和党的三大作风中的“密切联系群众”等。关于“群众路线”,毛泽东于1943年6月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工作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⑤1945年4月,在七大政治报告中,他又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同时,他还第一次明确概括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⑥毛泽东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作出明确阐述、对党的三大作风作出明确概括,虽然已到解放区后期文学阶段,但是,中共的这些思想早在解放区前期就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了。1939年11月,中共中央就“深入群众工作”作出决定,强调“共产党必须进一步依靠群众,必须深入群众工作”,要“认真的研究群众生活,群众情绪,群众要求……一步一步地组织他们,教育他们,领导他们改良生活,发动他们的积极性”。⑦1941年3月,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求以“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求知的渴望”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到群众中去做好工作。⑧次年3月8日,他又为延安《解放日报》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刊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深入群众”是中共领导人对解放区工作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毫无疑义,文艺工作者要做好作为解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文艺工作,自然也应该贯彻这样的要求。 其次,“深入群众”也是中共领导人对于文艺工作者的特殊要求。此期,中共领导人就“深入群众”问题,向知识分子提出过明确要求;由于文艺工作者是知识分子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这自然也是对于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共领导人高度关注“知识分子”(“文化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求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和群众相结合。1939年5月1日,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毛泽东要求全国的青年和文化界“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强调“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⑨三天之后,他又发表讲演,号召他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并且提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唯一的标准“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⑩次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毛泽东和张闻天发表重要讲话,都强调了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11)张闻天也向“一切新文化运动者,尤其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发出了“到大众中去,到实际斗争中去”的“战斗号召”,要求他们“到农村中、工厂中、军队中、大众中去工作”,去“接触实际的斗争,了解当前的政治问题,接近与深入大众,向大众学习”。(12) 中共领导人在两个层面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深入群众”的要求,在各解放区军政领导中得到了普遍而热烈的响应。他们结合各地实际,或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对“深入群众”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对知识分子“深入群众”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晋察冀,聂荣臻希望作家“深入到群众之间”、与他们的战斗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去了解他们的战斗生活与他们的心理、去反映他们的抗日热情。(13)在晋冀鲁豫,邓小平一方面要求部队的文化工作者“与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14)另一方面,又希望本区文化工作者要为广大群众服务,并提出了“每个文化工作者,要作一个村的调查工作”的具体要求。(15)在晋西北,贺龙要求部队戏剧工作者“深入到连队里去”;(16)林枫也希望文化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和心理”。(17)在华中,陈毅强调要“吸引文化人文化团体”去接触现实,让他们“在战场上,农村中,兵营中,广大群众中”去“考察加入斗争”,从而在“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中成为大众的文学家艺术家。(18)在山东,中共山东分局也发布指示,要求“多让文化工作者接近群众,使其有学习与锻炼的机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