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2.01.014 苏轼的一生,从他离开家乡眉山赴京参加科举开始,到晚年从海南儋州应诏北上,病逝于常州为止,除了守制服父母丧外,基本上在求仕之路和仕途上奔波辗转,在新旧党争的夹击中浮沉挣扎。然而与历史上默默无闻之辈的最大不同是,他善于在日常世事中发现生活趣味和生命意义,又特别注重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榜样的慰藉,以期通过与古人的对话获得共鸣,在迷茫和困厄中找寻精神寄托,实现审美超越,并最终以其传世的经典诗文成就了他的“平生功业”。 苏轼任扬州知州不过半年有余,扬州虽然没有在他开列的“平生功业”的三州之中,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轼曾经多次到达和经过扬州,据考证多达11次①,可见扬州与他有密切的因缘。在苏轼的社会角色的意识里,作为地方官这一规定性社会角色的意识十分明确,而作为文坛大家这一开放性社会角色的意识也非常鲜明。本文试图从宋代士人之文人、学者、官员三位一体的角度,观照苏轼在任扬州知州期间,如何对待日常政事和人际交往,如何对其进行审美超越。 一、文人、学者、官员三位一体的苏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苏轼历来是被视为文学大家的存在。不过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与前代士人相比,宋代士人往往具有官员、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特征,这也是宋型文化与唐型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在苏轼身上,为文的苏轼,与为学、为官的苏轼也是三位一体的。②而从苏轼与扬州文化的关系出发,亦堪称观察、认识古人的绝好视角:它有利于摆脱某一领域或学科单一视角的限制,不再仅仅从文学家的苏轼出发,而是从地域文化切入,对苏轼这样文学家色彩浓厚的文化名人进行多面观照,有助于呈现丰富完整的苏轼,无疑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元祐七年(1092)正月二十八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的身份除知扬州。龙图阁学士是一种表示受到皇帝尊宠的荣誉称号,左朝奉郎是文散官,主要表示官员等级而无实际职掌。同年八月二十二日,苏轼以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与左朝奉郎不同,兵部尚书不仅是实职,而且是高官。可见,扬州半年多的任期,对苏轼的仕宦经历来说,其意义不可小觑。而更具历史文化意义的是,苏轼以其对“文章太守”的价值认同和精神传承③,在扬州留下了他独特的历史印记。 众所周知,苏轼在其所到之地,几乎都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印记,而其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逸事趣闻,二是传世精品。除此之外,苏轼本身明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也值得关注——作为地方官的实干理政精神与作为文坛大家的文采风流集于一身,这无疑会更加耀人眼目。 根据社会学的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和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④社会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规定性表现角色,其二是开放性表现角色。前者指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规定的角色,其承担者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后者指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的角色,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假如我们以这种方法对唐宋士人的社会角色进行分类,前者主要包括各类职官或职事等社会角色,如翰林学士、郎官、谏官、州郡官、幕僚、学官、科举考官(或座主),以及与唐宋政治直接相关的贬官群体(如二王八司马,牛李党争、新旧党争中的受牵连者,宦官的打击对象如前期的元稹和白居易)等;后者主要包括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社会角色。当然,这两类社会角色在一定的条件下难免存在某种互换和交叉。 从社会角色的变迁角度看,对文学发展起作用的因素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人的社会角色本身,如谏官或学官,他们属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其文学创作往往在题材、内容甚至风格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二是文人对其社会角色的自我意识,包括一种文化和文学传承革新的使命感,它往往是造成一个时代的思想氛围和文学思潮的重要动因。⑤ 在苏轼的社会角色意识里,作为地方官这一规定性社会角色的意识十分明确:无论是他的理性精神,还是民本思想,在他揭露新法的某些弊端,反对旧党全面推倒新法的极端做法,以及在他任扬州知州时请求减税、准许漕船空驶时载货、取消劳民伤财的“万花会”等务实理政举措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在苏轼的社会角色意识里,作为文坛大家这一开放性社会角色的意识也非常鲜明:他的逍遥气质和个人禀赋、独特的审美眼光以及对日常世事的超越心态,均在其以无为而致有为的行为方式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作为后人,包括今天的我们,无一不是在前人留下的历史印记中认识和了解前人的。而历史印记又往往被当事者、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有意无意地加以修饰甚至改造,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层面的认知。比如对于苏轼而言,留给我们的认知,既有来自于苏轼本人的经营,更有来自于后人在接受过程中的改造:如作为文体典范的苏轼奏议文章和作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古文、诗词,前者关注的是公文的实用性功能,被当作公牍范本,流行于科举盛行的时代;后者注重的是其文学价值,更强调其文学史的意义,被当作文学经典,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些层面认知的获得,均取决于接受者的人为选择,不无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只有把这些历史印记集合起来,当作一个整体来观照,我们才能透过历史的迷雾,发现和认知完整复杂而又真实生动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