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前诗乐一体,少见单独评论《诗经》文本的言论。至春秋,随着外交场合“赋诗言志”活动的风行,歌词逐渐走向独立,但其性质为“赋诗断章”①,赋者只是根据需要对《诗经》篇中某句的字面意思做出联想、借题发挥,往往与全诗内容主旨本身无关,唯征引诗句以佐证说理时方蕴含其对诗句本义的体认,所以评论《诗经》文本整体意涵的言论也相对少见。至孔子出,才真正实现了回归文本解读的“诗学”大转向,《论语》所存孔子17次说《诗》言论中,13次专论文本、2次诗乐兼论即可印证。可惜这些言论缺乏系统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下简称“上博简”)的面世恰好弥补了这一重大缺憾。上博简《孔子诗论》全篇乃孔子言论②,现存残简正面讨论了63首《诗经》作品,其中,讨论《关雎》《樛木》《汉广》《鹊巢》《甘棠》《绿衣》《燕燕》7首“前三风”的简文构成一个独立单元。李学勤、李锐、曹峰等将该组讨论排列在全部简文之首③,笔者完全赞同这一排列法,并发现在该组讨论中,孔子初步建构起了较为完备的诗学批评体系。下面笔者将在简文复原基础上,通过对简文、《诗经》文本、传世文献孔子言论、历代成说、当下最新成果的“五重对读”与探研,进行阐发。 一、简文复原与相关问题辨析 为便于讨论,先将《孔子诗论》对《关雎》等7首组诗讨论的原整理文本,经笔者考改、补足空格及个别阙字后过录如下: [第十简]《关雎》之怡■,《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第十一简]□□□□□□□□□□□□□□□□□情爱也■。《关雎》之怡,则其思益矣■。《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第十二简][父母]。[《甘棠》之报,则]□□□□。[《绿衣》之思,则]□□□□。[《燕燕》之情,则]□□□□。□□□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怡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亦有时乎?《汉广》不求][第十三简][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甘[棠]》□□□□□□□□□□□□□□□□□□□□□□□□□□□□□[第十四简]两矣■,其四章则愉矣■。以琴瑟之悦,嬉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拟婚姻之好]。□□□□□□□□□□□□□□□□□□□□□□□□□□□[第十五简]……[思]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邵公……[第十六简]□□[《甘棠》之报,思]邵公也■。《绿衣》之忧,思故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笃)也④。 如上简文过录,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学界整理研究成果,现有条件下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不过,有几处残简后面接续的第一句话或词语的诗篇指向还要做些辨析,以期尽可能接近孔子言论原意,实现简文文本利用最大化。具体辨析如下。 第一,第11简“情爱也”句及前面17个空格当为全说《关雎》篇。第10简开头分别用一字依次概括7首诗篇性质时称“《燕燕》之情”,这里的“情爱也”便会被怀疑同样指《燕燕》篇。其实不然。首先,唯一满简第9简共57字,其中两处重文最多多占1字空间,满简实为56-57字,依第10简用排比句为7首作品定性、第11简用排比句申述定性理由看,论各首诗的字数基本相同。既然“《关雎》以色喻于礼”为7个字,残简所阙论另6首诗的文字当为42字左右,而第10简下段和第11简上段残简所阙仅27-29字空格,显然不够用。再者,“情”与“情爱”并非同一概念,后者专指男女之爱,而《燕燕》内容与爱情无关。还有,就简文文意看,“以色喻于礼”句尚未阐述完毕。可以推断,该简后面10字空格及相连的第11简开头17-18字空格仍是讨论《关雎》的文字,因所存全部简文明显以讨论《关雎》为主导,讨论其他诗作的文字无插入理由。 第二,第12简“好”字和前面3个空格讨论的同样是《关雎》篇。因前面依次用正面陈述语气阐发其提炼7首诗篇性质的理由,这里又紧接着用反问语气从《关雎》开始再次依序揭示其如此提炼的理由,而“好”字之后的“反纳于礼,不亦能怡乎”两句正是论《关雎》,后面依次论另外6首。 第三,第14简“两矣”和前面几个空格组成的一句话也可能是论《关雎》篇。从字面看,“两矣”似与“《鹊巢》出以百两”之“两(辆)”指向同一诗篇,且与《鹊巢》写车辆迎娶内容相合。但指向《鹊巢》又是不可能的,一则《鹊巢》已论过,且至第13简残简末已依序讨论到了此篇之后的《甘棠》,不可能再插入重论;二则“两矣”句后明言“其四章则愉矣”,但《鹊巢》篇共计才三章。后2首《绿衣》《燕燕》倒是有第四章,然这2首不但没有与“两”对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所谓“愉矣”恰恰与两诗第四章的悲情基调完全相反。因此,这2首同样可以排除。相较而言,“两矣”和第13简最后几个空格组成的句子,指向《关雎》篇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愉矣”句后的“以琴瑟之悦,嬉好色之愿”两句,显然是对“愉”情的具体阐发,讨论的就是《关雎》第四章“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⑤。不难看出,“两矣……[拟婚姻之好]”一段文字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如此,“两矣”和后面讨论《关雎》文字一样指向的也应是该篇。“两矣”句有可能是孔子第三轮重复讨论7首诗作的起始句,从论《关雎》开始,后面第14、第15、第16简存文和空格再依序讨论《关雎》之后的6首诗。至于“两矣”句如何与《关雎》内容相契合,因阙文太多,确难把握。不过,先秦时期同音字常常互用,而上古音“两”“凉”都属于来母阳部,通用更为自然。由此臆测,“两”是否借用为“凉”以表达心凉失落之意也未可知。若然,阙文最后一句有可能专论《关雎》第三章,讨论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⑥,以与“其四章则愉矣”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