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1)06-0114-11 DOI:10.3969/j.issn.1672-0717.2021.05.12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去工业化、全球化和新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美国的传统工业部门遭受重创,基于制造业的经济逐渐走向衰败,政府的财政危机不断加剧,许多以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发展状况日益恶化,普遍面临着失业、人口流失、学校教育质量低下、世代贫穷等问题。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知识紧密相关的产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在此背景下,尽管制造业、建造业、零售等行业陷入衰弱之境,但诸如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发展仍呈欣欣向荣之势,它们宛如“定海神针”,又如“大船之锚”,维系并推动着周边区域的复兴和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的许多城市,这些机构所展现的经济力和雇佣的员工数已经超过传统的产业。鉴于此,西方社会强烈意识到那些“稳定的地方资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并鼓励它们利用自身的资源解决所在社区面临的教育、经济机会和民众健康等核心议题[1]。在此基础上,“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s)的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接受。 一、何为“锚机构” (一)“锚机构”的内涵 2001年,在美国阿斯彭研究所①(Aspen Institute)举行的“全面社区行动”(Comprehensive Community Initiatives)圆桌会议上,凯伦·安德森(Karen Anderson)等人第一次正式提出“锚机构”这个概念。他们指出,“锚机构”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机构,它们重要的基础设施都位于某一特定的社区内,因而不太可能搬走;它们在发挥主要功能的同时,通过为地方经济作出战略性贡献,从而在地方上扮演了重要且广泛认可的角色。发展到今天,“锚机构”已成为一种新的范式,用以理解基于地方的机构(Place-based Institutions)在打造成功的社区和地方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2]。“锚机构”的核心特征如下: 第一,扎根特定社区,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锚机构”基于投资、使命以及与顾客和雇工的关系,深深扎根于地方,很难轻易移动,这不同于大多数追求商业利益的企业。大多数企业往往会根据市场、资源和人才需求进行搬迁,并不能保证能够长远地服务于特定地方社区。由于长期扎根社区,持续对接社区发展需求,“锚机构”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 第二,规模庞大,具有强大的需求和购买力。“锚机构”通常是其所在城市的大型雇主,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他们将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采购资金更大比例地转向地方社区,面向社区雇佣更多的劳动力。麦克库安(McCuan)指出,机构的规模很重要,纽约长老会医院(New York-Presby terian Hospital)拥有15078名员工和26亿美元的收入,显然是纽约市的一个“锚机构”[3]。 第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锚机构”与营利性组织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锚机构”的经营和运作不以谋求利润为目的,不追求投资的经济回报,而是以促进公益事业为宗旨,开展公益性活动。大多数研究者在列出“锚机构”时,只涵盖了非营利性组织,如大学、医院、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市政企业、艺术中心和宗教机构等。相反,大部分私营企业运作遵循的信条是利润和市场,一般不能担负起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因此不能被称为“锚机构”②。 第四,肩负社会责任。“锚机构”身处社区,享受着政府和社区纳税人的巨额资助,它们有责任回报社会,主动去解决当地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社区和所在城市创造长远福祉。承担社会责任,与地方建立互利互益、可持续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锚机构”的必备特征,也是“锚机构”的长期发展使命[4]。 在诸多“锚机构”中,高等教育机构和医疗中心属于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两种。这类机构通常都与地方建立了互益、可持续性的关系,并致力于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促进社区的长远福利。一言以概之,这些机构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扮演着引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角色。 (二)大学的“锚机构”角色 大学的“锚机构”角色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与衍生,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大学作为锚机构”作为一种概念,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它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植根于社会,利用自身蕴含的多重资源和强大的资源杠杆能力引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大学与社会的共生。这是因为无论在组织结构层面,还是在地理环境中,大学都内嵌于周边整体系统中,以一种在区域内完全参与的方式进行管理,而非零碎、孤立地存在着。大学在凭靠地方实力进行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反哺地方的重任,他们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作出相应的反应与调整[5]。 “锚机构”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指导理念,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参与,与在市场化影响下的大学的商业创收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的市场化参与主要缘自大学对维系自身运作及发展扩张的资源需求,目的是谋求直接的经济利益。当大学出于谋利动机而进行社会服务,往往会演变为狭隘的服务于社区经济发展以及功利化地追求金钱价值。然而,“大学作为锚机构”这一理念并不是将大学中具有商业潜力的科研成果直接从大学转移到市场中盈利,或者为满足商业化技术需求进行专门研究,而是将大学本身变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地区经济的活跃参与者,致力于能够进行成果转换的研究以及培育新型企业和实干家。此外,大学的“锚机构”角色,要求大学将科学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尤其是当前社区、城市乃至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锚机构”强调的是大学在社会责任意识的驱使下自主地参与社会,创造的是大学与社会的共享价值,实现的是大学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和互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