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21)06-008-13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始自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名列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正式实施,以四级名录制度为基本特征的保护体系正式形成。保护作为事项,就自身建设而言,显然是从实践摸索起步,而非遵循预设的理论框架。中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一直秉持公约的理念、规则和操作形制,经历了“移植借鉴”“申遗热”和“规范化保护”等阶段,期间还对诸如原汁原味、活态、原生态、伦理性、真实性等进行研讨,并对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断反思,研究探讨充满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实践层面,保护行动逐步渗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治理,作为惠及经济、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动员了千百万公众参与,传播了文化多样性理念,还催生了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学术,实践探索带有鲜明的中国属性。 近期,非遗又成为热门话题,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①,学科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从学科发展历程看,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山大学等相继建立了非遗研究机构。2006年教育部同意一级学科范围内可自主设置学科和专业名单,民俗学、美术学、艺术学等学科下开始设置非遗方向的研究生专业,非遗得以进入高校研究生教育序列。2021年2月,教育部正式将“非遗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②,非遗学科建设迈出重要一步。2021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同意有关学位授予单位开展非遗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在相关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下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有条件的单位也可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级学科,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认定、传承保护、现代化及转化方面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设置为二级学科,标志着在国家学科体制中正式确立了非遗学科的独立地位,同时表明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非遗将从具体的“保护实践”逐步向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转向,而这必将涉及非遗教育、非遗学术以及非遗学科等问题。 一、实践视域里的学术考量 回顾中国非遗的二十年实践探索,实质是政府主导下的履约史,“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成为主基调。实践的丰富难掩理论的缺失,有关非遗的学科建设长期游离于高等教育也是不争的现实。 其一是观念理念。需要厘清口头传统与非遗的耦合关系。某种程度上,“口头传统是人类最重要的、在不少情况下是唯一的信息传递方式。”④人类文明的传承赓续主要依赖口头传统,即便文字被发明并广泛使用之后,人们仍然难以割舍脱离口传形式。“今天中国版图上各民族人民尚在使用的语言有129种,不包括方言”。⑤有学者估计,这些语言中真正被发展成文字并被广泛使用的也不足1/10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注意到了口头传统的这一特性。以至2003年以前即《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公约》两上重要国际文书颁布之前,非遗始终被称作“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普通民众难以获得系统的学习机会,也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教育培训,这些口头传统来自底层民间,靠口耳相传,其思想、精神和感情作为“地方知识”被提炼整理,并不断被传承、赓续和创造,以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适应与互动。后历经多次调整,《公约》确定非遗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以及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这里,口头传统成为非遗的第一领域且统摄着其他,表演艺术中如史诗、故事、歌谣、传说等文学形式,其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多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歌咏、讲述和传播。表演艺术如此,类似的情形也体现于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等艺术门类。 事实上,口头传统的知识蕴藏和文化内涵与传统观念认知存在巨大差距。文明与野蛮曾经是横亘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技术间的“大山”,随着论争渐渐露出端倪,对口传和非遗的污名化,不断“遭到来自人类学、信息技术、讲述民族志、知识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的围剿”⑦。通过艺术我们可以而且能够找到其与口传智慧的桥梁,因为艺术家通过作品如音乐、美术、文学和建筑等表达思想和情感,此逻辑上,艺术即语言,所谓的艺术语言属于广义的人类语言系统中的特殊形态。“艺术的这种作用不仅不亚于,有时甚至强于由自然语言所构成的第一语言系统。这一事实极其明显,而揭示这一点的意义又极其重大”⑧。艺术所具有的这种语言功能,也被称为“艺术的元功能”⑨。依此视角,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能成就欧洲文学的滥觞,《诗经》和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以及赫哲族的伊玛堪,达斡尔族的乌钦,还有难以计数的神话、古歌、叙事诗等成为流传千年而不衰的经典。文化始终是人类精神上的内在需要,从精神层面看口头传统,其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上远宽泛和久远于非遗,也绝非简单、粗鄙和啰唆所能概括,二者存在内在关联和耦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