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948/j.cnki.hgzlyj.2021.06.001 一、引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新发展格局)。之后,新发展格局在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8月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构建新发展格局,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习近平,2021)。二要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连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局面,牢牢把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主动权。 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基于现行国内外现状,科学应对百年变局、重塑竞争格局、开拓发展新局的战略部署。首先,中国经济保持了四十多年持续而强劲的增长,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其次,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将发展战略从以外贸、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转向以内需、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为重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姚树洁、房景,2020)。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破坏、高技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人口老化等问题。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加剧西方经济两极分化,美国一枝独秀,欧、日两大经济体长期萎靡不振,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持续下降。2016年,英国脱欧对欧盟造成巨大冲击,弱化了欧盟对全球的影响力。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G7统治世界的格局被弱化,G20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截至2021年8月6日,全球累计确诊2.01亿例,累计死亡427.6万例,更使得全球经济形势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大宗资源产品价格跌宕起伏,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主要国家的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链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背景下,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提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沈国兵,2021)。 中国要在本次疫情中建立长期的防御体系,重构国际贸易及投资秩序,最大限度减轻对国际产业链、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短期冲击,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契机,依托国内强大的市场及消费能力,构建强大而富有弹性的内循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质量及效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城乡、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互补促进作用,最大程度挖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潜力,构建强大的新发展格局。 总之,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能量积聚、厚积薄发的必然,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方向性指引(钱学锋、裴婷,2021)。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沿海东部地区率先通过改革促开放,通过开放促经济增长,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前头。因为历史、政策和地理条件等限制因素,内陆地区,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一直落后于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也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例如沿海地区最发达城市的人均GDP比内陆地区最不发达城市人均GDP高出近十倍。随着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步伐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这是我国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以来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面对新的外部冲击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各种压力之下,如何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依然意义重大,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及有效路径。 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均衡发展、生态优先、科技创新等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各个方面,强调在更加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史丹等,2019),是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均衡。为了系统讨论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阐述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内在逻辑;第三部分讨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第四部分讨论新发展格局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