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大山沟中,时年27岁、从部队转业来的国营5057厂的保卫科干部李治贤,正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筹划一件事情——修建工厂的围墙。为了修建围墙,他们多方协调,颇费周折。据李治贤回忆:1971年,在工厂主要工程完工后,他们便在生产厂区周围打上水泥桩,拉起铁丝网,建起了围墙。到1975年,“厂里组织人用钢筋把废铁皮焊起来”,又建起了铁皮围墙,但没过多久,就被周边村民推倒了。“实在没有办法,由厂办和保卫科派人去和大队、公社及区里联系,政府派人做工作”,又重新建起了围墙。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还砌起了砖墙。①从1971年到20世纪末5057厂迁址前,围墙都一直横亘在工厂和周边村民之间。 国营5057厂(又名晋江机械厂)是一家典型的三线军工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便在中西部地区展开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三线建设,兴建了1945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②。这些三线建设企业绝大多数都在各自的厂区周围建起了围墙。相对于三线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而言,围墙的修建似乎微不足道。不过,在研究者看来,历史上“墙是一个区分体,由墙而有内外”,“墙的功能是权力空间的界定、分隔和防御”,“墙”与安全、权力、等级、管控、身份、城乡等诸多意涵相关,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功效。③这道横亘在三线企业和周边人群之间的围墙亦如此,它将两者从地理空间上分隔开来,成为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④区隔的有形标志,透过这道围墙能够一定程度窥探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与土客关系。而实际上,形成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区隔的主要成因则是无形之藩篱——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三线企业的社会特性,这些制度和社会的深层次因素导致围墙内外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 目前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⑤,但对于三线建设进程中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与土客关系,关注的学者并不多。崔一楠考察了三线建设初期三线单位对当地农村在资金、技术、生活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农村、农民对三线建设在建材、蔬菜、劳动力等方面的支援。⑥陈熙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重点,深入分析了三线工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包括三线厂对农村的援助、农民对三线建设的反馈以及双方的相互影响,认为双方的关系是多向性且随着时间而变化的。⑦他们对三线企业与农村的关系研究,更多在于探讨双方的互动情况,而较少关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之间三线企业与周边社会的区隔状态。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墙,学界的研究集中于古代城市的墙和传统院落的墙等类型。尽管詹纳(W.Jenner)、戴大伟(David Bray)、张羽佳等海内外学者曾论及当代中国单位的墙,但都未关注三线企业这类特殊单位组织的围墙。⑧因此,本文拟以多家三线企业围墙的修建为切入点,分析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之间区隔的多重表现和主要成因,进而反思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城乡关系。⑨ 有形之标志:三线企业围墙的修建 三线建设期间兴建的三线企业近2000家,但它们修建围墙的时间先后不一。原因之一在于这些三线企业的开建时间和建设周期不同。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结束于1980年左右⑩,持续时间长达17年之久。在此期间具体三线企业开工建设的时间前后不一,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设周期也不尽相同。有的三线工厂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建成投产,如位于重庆北碚的浦陵机器厂,从迁建到投产,总共只用了两个月时间;红岩机器厂从1965年2月开始施工,10月便建成投产,只用了8个月时间。(11)有的三线工厂则历经数年始才建成,如国营5057厂在1966年5月就开始选址,同年8月山西、重庆的建设者便奔赴建设现场,但后来却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选址纷争、职工离厂等事件的影响,直到1971年6月才正式投入生产,耗费了5年时间(12);国营5007厂从选址、定点、筹建,到初建、扩建、投产,也历时4年之久(13)。 原因之二在于这些三线企业选择修建围墙的时间节点存在多种情况。一部分三线企业在建厂初期(正在修建厂区的时候)即着手修建厂区周围的围墙,如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是“边建车间边造围墙”(14)。另一部分三线企业则是工厂建成之后才修筑围墙,如5057厂是在生产区和生活区都完工,并于1971年正式投产后才打水泥桩,拉铁丝网,修建围墙。 此外,还有少数工厂受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思想的影响,一开始并未计划建围墙。厂社结合是“把工厂附近的公社交给工厂去带,实行以厂为主的厂县双重领导”(15),以达到工农业并举发展。这种模式最早在四川省广安县华蓥山的明光仪器厂酝酿产生,并在华蓥山地区的多家三线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后来一度在三线地区推广。“厂社结合”提倡工厂带动公社,工业、农业相互支援,相互促进(16)。在此背景下,工厂是否建围墙成为当时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据到华蓥山总结“厂社结合”经验的亲历者回忆: 工厂是否建围墙?是当时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工厂要建围墙是天经地义的事。三线建设的厂子建在大山里头,很分散,建围墙需要很多钱,能不能不建围墙,工厂由周围公社的农民群众来保护?搞一个厂社结合?工厂领导就和县、区领导、公社领导一起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做好周边农民的工作,使农民把工厂也当作自己的家,就可以不修围墙。于是大家都到周围农民中去做工作,取得农民的支持。(17) 由于这些工厂“在农民中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群众就自觉地起来保卫工厂”,围墙最初没有修。不过此种情况未能一直持续,“时间长了就不行了,后来还是修了围墙”。(18)可见,对于是否修建围墙,在一些三线企业曾经出现过争论,个别工厂在建设初期受“厂社结合”的影响,选择了不修围墙。但后来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考虑,仍不得不建起了围墙。